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中世纪(515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被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文艺复兴(1416世纪)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启蒙运动(17~18世纪)在相信普遍人性的同时,也时常强调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
西方近现代美学(19世纪之后)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伏尔泰曾经因为对培根、洛克、牛顿等人学说与思想的宣传,而被国内一些批评者嘲讽为“崇英狂”。对此,伏尔泰愤然回应道,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声疾呼,斥责崇英狂,倘若这些演说者想把像英国人那样研究.观察和思考的愿望说成一种犯罪,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反映出法国当时
A.宗教束缚阻碍了近代科学形成B.理性主义尚未成为社会共识
C.已经是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中心D.自然科学传播危及封建统治
3 . 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创立民主法治社会D.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2021-11-20更新 | 256次组卷 | 70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16世纪欧洲宗教思想中信徒与上帝关系的变化图。这一变化
A.缘于“因信称义”的提出B.反映了宗教仪式的繁化
C.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D.体现了罗马教会的崩溃
5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是使宗教文化世俗化,使科学文化与宗教神学相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夺取天主教会的领导权,使政、教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宗教。材料最能反映
A.科学与神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B.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C.两场运动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D.两场运动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2021-10-20更新 | 69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2021-10-20更新 | 639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沈阳市东北育才校高二上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路德还主张依靠德国的皇帝、诸侯贵族,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以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在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全力投入《圣经》的译注工作,以及制定路德宗的教规与信条,使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控制,确立了新教信仰,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

——摘编自于可《关于马丁·路德坪价的几个问题纪念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

材料二   1555年帝国议会通过《奥格斯堡和约》,宣布“教随国定”。“教随国定”就是邦君决定本邦宗教。这项决议……意味着德意志邦君的、传统的割据权利凭借宗教得到巩固而加强。……16世纪明显加速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促成国际公法的国家主权。……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人类并拯救人类,人类要信靠耶稣基督。信靠耶稣基督,有许多表现,其中“殉道”是比较突出的行为。大致从马丁·路德开始,基督徒中有人为救赎而投身天职。因为投身天职“必然同时产生勤奋与节俭,而这两者只能产生财富”,所以这又是能够带来财富的自我牺牲,是金色殉道。16世纪那个欧洲经济跨洲发展的发轫时期,“金色殉道”为信仰基督的经济人提供了价值理性或伦理上的责任观念,使经济扩张获得了正义性和驱动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言行直接涉及的都是基督宗教内部的事情,是教义归正,也是教会改制。……这些实践理念没有在德国止步,没有限于欧洲一隅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布的背后因素:“自由精神。”正是“自由精神”促使人类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结,因而使路德改革在精神的层面上获得全球史意义。

——刘新利《路德宗教改革的全球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全球性意义。
2021-10-19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率性、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这部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是
A.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B.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C.提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D.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
10 . 15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个人主义“深深地镶嵌于西方人的心灵中,并且由艺术家通过刻画个性,探索者通过探测地图上未标明的海洋,征服者通过努力开拓殖民地和商业资本家通过积累大量财富等形式来体现”。这表明人文主义
A.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性质B.开阔了欧洲人的思维方式
C.得到各阶层的普遍参与D.未能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