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思想和体制上扫清了障碍,自 1952年秋开始,高等学校展开了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改革。通过这场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依据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体制。实现了对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起起了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此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较严重的忙乱现象。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议要求:要诚心诚意地、踏实地学习苏联,领会苏联经验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赵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问题的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
2 . 如表是1876年和2010年两届世博会中国展品对比表。中国展品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代表性展品
1876年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等
2010年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A.传统手工业不被现代中国重视B.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已傲世全球
C.制度变革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D.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影响中国
3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最终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可见“两弹一星”精神
A.承载了民族的价值诉求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奠基阶段(1949—195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天津大学的成立开了院系调整的先河。合理进行科技布局。
成熟阶段(1956—1966年)
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航空工业委员会。制定《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停滞阶段(1966—1976年)大批科研机构被撤销,大量科技人员遭到批判、迫害,科技事业遭到摧残和破坏而出现了大倒退。
重大变革阶段(1977年至今)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摘编自高建明《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及特色》


从上表中提取一条有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对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说明”须史论结合。)
5 .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
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
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D.“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2020-01-07更新 | 30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对于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辆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主要是因为
A.发展教育比实行改革开放更重要
B.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C.改革开放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D.发展教育是国家既定的优先战略
7 .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新。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深深烙上宗教的印记,天主教会控制着几乎一切有组织的教育。16世纪人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从而得救,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国家复兴教育的举措。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理论固体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彭吉虎,派往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学习波导光学,1981年1月3日回国;张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反应堆物理计算,1981年10月19日回国;赵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国;郑衍横,普度大学,学习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1981年3月6日回国;李衍达,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地震波的信息处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张楚汉,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坝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国;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大学,学习铸工冶金学,1981年1月1日回国;催国文,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高温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国。

——清华大学新闻网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赴美留学潮的发生背景。
9 .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
A.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2019-10-08更新 | 502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2019-10-01更新 | 638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