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
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的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2009年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近年来在中国各界引起热评。作者根据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归纳为“中国现代化社会八大支柱”的“中国模式”。具体如下:

1.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支柱。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力量平衡。

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为中国生存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4.“摸着石头过河”:冒着一定风险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道路,“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邓小平的格言。

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中国当今精神文明得以加强的表现。

6.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活动。

7.自由与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

8.从奥运金牌到若贝尔奖:正是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预演。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评析材料内容。(要求:1.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八大支柱”以史实加以概括论证。2.请你对约翰▪奈斯比特“八大支柱”之外的缺失进行增补,并加以说明。)
2020-05-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初期,综合性大学被削减,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有数据表明,至1960年时,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90%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同期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材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高等教育制度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C.“左”倾错误迅速蔓延至教育领域D.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美国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冬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B.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
C.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6 .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7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如宋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等一批文学作品。他们涉及了以往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一现象
A.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B.得益于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C.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D.说明文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8 .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
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
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D.“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2020-01-07更新 | 30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举办国产电影展览,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如《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等,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1959年电影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破四旧”运动的开展B.“双百”方针的制定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二为”方向的确定
10 .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2019-08-20更新 | 610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