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3)依据材料,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018-0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2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1935年赴美留学并任教。他认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经过中国政府与美国外交谈判,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获奖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授予颁奖词:“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奚启新《钱学森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领导“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3 . 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4 .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 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1)观察上图,说明16至18世纪国际白银流动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走向出现的原因。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5-03-31更新 | 4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昌平区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马克思之前,所有重大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发生在西方。但在20世纪,所有重大革命都发生在第三世界(落后国家):1917年——俄国、1949年——中国……。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
——以上材料均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1)材料一所指“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其共同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自古希腊以来哪一思想的发展?
(2)材料一所述20世纪“重大革命”与“马克思之前的革命”有何不同?你是否同意“20世纪90年代……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的观点?陈述理由。
(3)据材料二,“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概述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年之间,为“扭转这一形象”所做的主要努力。
(4)综合上述,指出“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的突出表现,并阐释该发展的原因。
2014-03-20更新 | 8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8 .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4-02-22更新 | 1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摘编自《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观点的看法。
2014-01-16更新 | 124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