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宋太祖在即位当月便去拜谒先圣,下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又“帝亲制文宣王、兖公二赞”,并且还在“即位之月,首幸国学”,“次月又幸”,“尊师重道,如恐不及”。宋太祖此举(     
A.体现了对纲常名教的维护B.规范了全社会的伦理秩序
C.加强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D.增强了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2 .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A.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B.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D.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3 . 据《胶州志》记载:明清时期,本地“商者大曰装运,江南、关东及各海口皆有行商。曰典当、曰银钱。交易皆一言为券,无悔改者。”类似记载散见于当时各州县志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     
A.助推资本性借贷的成熟B.受到理学思想影响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体现工商皆本理念
4 . 宋代以降至明清,出现了《童蒙训》《小学》《童蒙须知》《小儿语》《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对少年儿童的衣着穿戴、语言行步、清洁居室、读书写字、为人处世做出了规范和要求。这些要求意在(     
A.提高少儿的读书识字写作能力B.培养少儿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技能
C.改进村落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D.促成少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熹认为:“科举之习,盖未尝不谈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公元1181年陆九渊访问朱熹时,陆讲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年谱记载“……当时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动,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这说明(     
A.科举制完善推动儒学思想的发展B.宋代儒学强调存理灭欲
C.两人在道德修养方式上观点一致D.理学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理学家发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说,确证人人生来就有善的德性,善的德性根源于天,神圣而又庄严,需要人用一生来护持和坚守。人对自身善性的修养是责任,亦是权利。这表明宋代理学(     
A.主张消除人的欲望B.注重塑造人的品德C.强调人要敬畏自然D.意在维护个人权利
7 . 中国宋代描写孩童形象的绘画,注重表现某一类人物的共性特点,不同时期的孩童性别、衣着、年龄不同,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天真、烂漫、喜悦的感觉是相同的。在西方,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中,3个小孩无论是长相还是给人的感觉都是大不相同的,画家注重对人物个性的描写。由此可见,导致中西绘画上述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绘画的颜料与技巧B.写意写实的绘画理念
C.商品经济发达程度D.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
8 .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建立了“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他又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最终在“心”的基础上统一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将人世间的伦理观念归于“气”的属性“天性”,而不是将“天性”作为与“气”并存的精神本体,通过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沟通了儒家的本体论、道德论与认识论。此外,张载还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这说明(     
A.张载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B.张载首创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张载为人性本恶提供了理论依据D.张载的思想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
9 . 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2022-09-07更新 | 925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     
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技术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
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