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共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

——摘编自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批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3-19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汉高祖要求下,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这些作法
A.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B.促成了私家撰史的风气
C.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有许多复杂的解释,这里将其理解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即辛亥革命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文化,它们具有五个特征:一是萌芽和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即主体性;二是被中国人长期坚守的文化,这是传承性;三是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文化,这是普遍性;四是符合人类文明方向的文化,这是世界性;五是可以作为建构未来的文化,这是永恒性。

——摘编自方铭《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或多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A.强调天人合一B.倡导大一统观C.劝君主行仁政D.宣扬君权神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19-06-08更新 | 14910次组卷 | 208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影响因素典型姓名
西汉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
东汉尊儒读经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詹飒佛儒道并行,文学昌盛李义府狄仁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
宋朝重文轻武,理学发达,以老唯美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字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迂叟)
清朝起名立意假托玉器、青铜器等以避祸和珅施琅姚鼐田文镜
1949—1976重大重件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
新时期思想解放,价值多元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娉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7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9-01-30更新 | 8414次组卷 | 14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019-01-30更新 | 407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0年广西南宁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消灭异端学说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繁荣学术文化
2018-09-25更新 | 159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