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19-01-30更新 | 2276次组卷 | 11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甘肃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B.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2019-01-05更新 | 237次组卷 | 26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2018-11-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蓄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琢切,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
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
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
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2016-11-27更新 | 1634次组卷 | 49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7 .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A.《诗》《书》《礼》《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孟子》《中庸》《书》《春秋》
8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7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文科历史试卷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