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朱子家礼·序》中说:“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可见朱熹制定《家礼》意在( )
A.以儒学指导百姓日常生活B.践行格物致知求理之法
C.淘汰儒学中陈腐落后观念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据上述材料回答,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荀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心学和理学的交锋B.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2020-11-01更新 | 205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这说明陆王心学
A.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2020-09-05更新 | 53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7 .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荀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这表明王阳明的思想
A.强调孔孟思想是圣人的理论B.冲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C.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8 . 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
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
9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10 .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天人感应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