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汉代儒学的主张
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程朱理学思想
2017-11-12更新 | 250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孔子
B.王阳明
C.朱熹
D.李贽
3 .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A.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2017-10-30更新 | 213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2017-10-19更新 | 400次组卷 | 29卷引用: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C.认为不要忽视其它工艺
D.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8 .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
C.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D.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知行合一
C.克己复礼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