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3 .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2017-12-20更新 | 537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正君心”D.“致良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5、16世纪之间,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始终控制士人知识与思想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反感,尽管大多数士人还是年复一年地按照官方认可的教条在背诵,但是,士人中间已经有相当多的另类取向。特别应当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的控制也越来越松弛。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中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威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腾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朱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
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10 . 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2017-11-14更新 | 373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