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朱熹的部分活动,下列活动(     
时间活动
隆兴元年(1163年)编《论语训蒙口义》
淳熙元年(1174年)编《弟子职》《女戒》
绍熙元年(1190年)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于临漳学官
A.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
B.促进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C.实现了儒学教育的普及化
D.使儒家道德伦理更具约束力
2 .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022-10-20更新 | 544次组卷 | 6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医者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密,夺造化之权,以救人生死。"这反映了
A."等贵贱"的政治理想B."好利恶害"的人性观
C."存理灭欲"的义利观D."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2022-01-02更新 | 61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堤、吕坤、宋氟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
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
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021-10-09更新 | 637次组卷 | 104卷引用: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在1100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7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8 . 董仲舒提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二者的主张
A.与传统儒家思想根本不同B.在"德政"方面明显对立
C.有利于统治者施行"仁政"D.分别吸收了道、佛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据此可知,宋明理学旨在
A.重建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儒学的教化作用
C.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D.批判佛道的虚无学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既继承了二程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朱熹对二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B.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