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3:“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些思想家?请写出材料1材料2的观点。
(2)结合所学回答,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
(3)近代学者根据材料3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
2020-11-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益尊。……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日县令。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并针对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0-07-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3 . 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墨梅图》)
回答: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
(3)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4)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
2020-10-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中朱熹“爱民”的主张。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宋代和明清时期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2016-12-13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届安徽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7 .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2)据材料二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020-10-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史料一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李贽说》

“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耿中丞书》

史料三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史料二中李贽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史料三归纳黄宗羲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2020-10-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机关之手时,他们制定并执行暴虐的法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由于法官就是立法者,他就可以任意地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权力专断;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可以任意地实施法律,对人们的自由施加压迫;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所以,这三种权力必须交由不同的个人或团体独立运作,实现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基于“天下”视角,从“权”与“责”两方面,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分权主张及其目的。简述该主张在近代美国和中国的实践和运用。
2020-09-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