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022-11-27更新 | 1857次组卷 | 13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2021-1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2)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
(3)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4)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6 .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主张立国之道在于富国,富国必先富民。他谈到:王公之家,一宴之费耗去农家一岁之获。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不平势必影响天下的安定……他主张明君、贤辅、良司应该实行“养民之善政”“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他希望“农贾乐业,衣食滋殖”“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针对民间苏州育婴堂收养弃子一事,他认为“此一乡之善事也”,政府要担当起救济百姓的重任。救助弃婴扩而大之为鳏寡孤独废疾贫病之人的根本,是使四海之民,家给人足,衣食饱暖。

——摘编自王卫平《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富民与养民”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指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中叶以后,在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传统精神的思想家,他们重视工商业活动,力图把一向为人所轻视的商贾、优伶等,渐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解放,树立新的道德观。在此影响下,明清两代工商业者的社会自觉正在不断增长。许多商人以及商人世家的人,都为商人地位的提高而大加疾呼,甚至把为商之道与封建伦理道德、天道相提并论。然而,明清商人观念的变化,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脱胎而来。他们固然敢于大胆反抗传统对于工商的轻视,却又往往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去寻找反抗的依据,而缺乏决裂的勇气。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显示出,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的计量范围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因素中占关键地位的劳动生产率、重要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欧洲的核心地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叛逆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年前中西方经济发展的相似点,并分析18世纪末以后欧洲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贽的《藏书》《焚书》
1637年刊出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1639年刊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1642年刊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543年刊出薄伽丘的《十日谈》
1628年刊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632年刊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1687年出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传》

表一:

表二: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化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两大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与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科技关系的角度进行同时期中西比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