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 . 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B.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C.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2017-12-26更新 | 17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7年4月广西玉林市容县高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里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制度的逻辑’。这种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为此他主张
A.反对君主专制
B.实行三权分立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2017-12-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因此君主只有维持最强者地位,他才能实行统治。一旦人民可以把他们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据此你认为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利维坦》
B.《政府论》
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强大的政府是公民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基于此,伏尔泰在描述人类历史时,总是不忘严厉批评各国发生的暴乱、内讧,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人们勤勉的动力和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被无情地抽走。但是,由于任何权威都有趋向暴政的本性,伏尔泰对暴政给予了特别关注,终其一生以追求自由和反抗暴政为己任。他希望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能作为一个典范在全世界“试种”和推行。

——卢少鹏《历史视野下的启蒙——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材料二   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吃饱穿暖,不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侮辱,这个头号主旋律总是那样地刺激人心,萦绕人耳,使五四前后从孔教问题、妇女问题一直到劳动问题、社会改造问题;从文字上的文学问题一直到人生观的改造问题,都很快地被搁置在一旁,已经没有闲暇没有功夫来仔细思考、研究、讨论它们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然后是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好几代知识青年纷纷投入这个救亡的革命潮流中,都在由爱国而革命这条道路上贡献出自己,并且长期是处在军事斗争和战争形势下。

——李泽厚《五四运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自由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自由民主的理解,结合五四运动后的相关史实,指出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在理论上体现以上理解的。
2017-12-0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 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 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 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 “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 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 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 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 19 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
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 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 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 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 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 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 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8 .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2017-11-06更新 | 824次组卷 | 36卷引用:广西北流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欧洲,18世纪是法语的世纪,它的荣誉和它在欧洲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这主要是因为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启蒙运动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法语优美悦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
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B.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
C.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D.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
2017-10-30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摸底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