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8 道试题
1 . 某学者认为:“他们宣布摒弃教会与圣经的统治权,却暴露了自己对自然与理性之权威的迷信,他们硬毁了天堂却期盼一个完美人类未来。”材料中的“完美人类未来”是指
A.开启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B.打破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C.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2021-01-16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天赋人权思想产生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3 . 斯宾诺莎(1632—1677年)提出了“自由人”的概念:认为放纵自己的人其实是没有意志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人不应该受控于个体的情感。这体现了斯宾诺莎
A.宣扬个体应该用理性指引生活B.批判情感奴役了个人权利
C.号召打倒君主专制统治D.鼓吹实现宗教信仰自由
4 .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都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尤其是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三者
A.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B.都以中国为鉴推进革命活动
C.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D.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认识中国
5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B.都体现了理性精神
C.著作推动了思想解放D.形成主权在民思想
2021-01-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
2021-01-08更新 | 521次组卷 | 97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
7 . 17世纪80年代,普罗可布咖啡馆在巴黎开业。次第循香而来的作家学者们,立即沉醉于咖啡这个振奋精神、激发灵感的奇妙饮品中。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都是常客。毫不夸张地说,是普罗可布的咖啡直接催生了法国启蒙运动。这说明,法国启蒙运动
A.植根于久远的餐饮文化B.是饮品更迭换代的产物
C.得益于思想家相互争鸣D.与社会进步有紧密关联
8 . 欧洲“向皇权要自由,向贵族要平等,向僧侣要人类理智的权利”集中体现在
A.文艺复兴时期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2021-01-06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等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的观念”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