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里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们共同出发点是
A.提升公民身体素质B.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C.提高城邦公民素养D.保障体育竞技胜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苏格拉底认为,追寻智慧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和一股执着的求知欲。要排除一切有碍于追求智慧的事物,勇敢地向智慧挺进。因为,只有智慧才是终极幸福的基础和永恒的保障。这一观点
A.凸显了美德的本性是知识B.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C.旨在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D.呈现出主观主义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A.专制主义理念B.自由主义精神C.法律至上原则D.小国寡民情结
2021-10-07更新 | 4901次组卷 | 4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2届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如表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的一些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它们都
古希腊学者主张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逻各斯”是追求关于“善”的理念,是心智中的最高级思维
A.强调知识的重要性B.推崇公德的构建
C.提倡人文主义精神D.蕴含理性的精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民主制的辉煌时期,又目睹了其衰败的景象。他把雅典政治、法律、道德衰落,归结为人本身。他认为人们丢失了正义和美德,必然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堕落。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思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B.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和追求
C.开启了人文主义思想之源D.认为人是衡量政治的尺度
2021-05-07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福建地区专用)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苏格拉底在与普罗泰戈拉辩论中,通过对智者“可以传授”德性的质疑,否定了智者所传授的那种讲辩论、挣钱术等“技艺”和“知识”。他认为那根本不是关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真正“知识”,智者的“传授美德”的教育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美德教育”。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推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强调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重要
C.否定了智者学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D.深刻揭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苏格拉底创立了独特的问答法,其分为三步:第一步,用诘问的方式使人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步,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问答法
A.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B.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
C.以否定权威为出发点D.使理性占据希腊社会主导地位
2020-09-28更新 | 617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在王宫前廊相遇,游叙弗伦要告自己的父亲杀人。苏格拉底开始表示不理解,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他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可见,苏格拉底
A.强调神性B.注重人权C.倡导民主D.推崇理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2019-06-23更新 | 1190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5届福建莆田第四中学高三下期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63次组卷 | 71卷引用: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