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近代西方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史不是艺术史或科学史,抑或文学史,甚至民族史。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邪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会溃不成军。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疫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我意识自由”的含义,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简述马丁•路德主张的获得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的本质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世纪,自然科学是神学的婢女,是为教会服务的工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人的研究不能回避对人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自然的研究。新兴资产阶级成为自然科学的积极支持者,其原动力既出于用先进技术来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也出于用科学思想来反对腐朽神学和封建迷信的迫切要求。于是,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了大踏步地前进。进入17世纪后,自然科学有发是与当时的经济活动联系最密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我,科学精神成为时代的精神。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理性的胜利,自然科学为人类理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系统知识样板。

——摘编自叶秀山等《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2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临考押题密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建筑在注重 局部细节的同时又着眼于整体,规模宏大壮阔。长安城街道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有着严格的对位关系,均为东西向或南北向,端正阔达。街道坊巷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建筑一般成方形,并配有前后殿及厢房,各殿之间设置长廊,并有园林与之附和。唐代佛寺和佛塔等宗教建筑空前繁盛,更加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特征。唐朝民居多为平面布局,体现我国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

——摘编自斯达尔汗《唐宋绘画中的建筑表象及其源流研究》等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建筑师们将各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相信几何图形可以代表并激发美感-圆形、方形再加上建立在数学.上的正确的比例关系,使建筑既清爽又整齐。由于理性、单纯的几何造型,让人不再有之前宗教建筑的压抑感和神秘感。罗马修建了许多的广场,在广场上,人们除了在这里举办各种节日庆典,平日里这里更是市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摘编自张盛《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代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建筑成果辉煌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 近代以来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5 . 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它首先在意大利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谁又能想象的到,这一切,竟是人们对于黑死病瘟疫肆虐、整个欧洲陷入瘫瘓之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大瘟疫和伴随而来的封建主义危机带来了饥饿、战争、愚昧、冷漠、迷信和死亡。就意大利政局来说,政治分裂导致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罗马之间战争不断,法国、德国则在意大利争霸,加深了意大利社会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境下文艺复兴运动爆发,新文化就成了灿烂阳光,在文化上起到维护意大利统一的作用。

——朱孝远《欧洲文艺复兴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文艺复兴学者大致上对基督教采取的观点颇类似于古人的宗教观,那就是: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大体而言是件好事或者说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而这正是教会一贯的目的。随着文艺复兴来到,在世俗的世界里,宗教可以存在,但是属于私人事务,或是一群人受到某些信念所吸引的结社团体——就像我们今天的世界。宗教不能左右社会,不能强制每个人遵守规定和仪式,也不能宰制思想。

——摘编自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爆发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学者对待基督教(宗教)的基本态度。
(3)据材料一、二,归纳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影响。
6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4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7 . “学以成人”是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关切,西方人文主义为人趋于“美善与理性”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关注“人”的道德话题。就苏格拉底而言,他认为:人要具备美好的德行,美好的德行来自于知识;人要爱真理、爱美德;爱真理、爱美德的人,历经艰难曲折的求索,可以成为“爱好与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完人。

——摘编自赵敦华《学以成人的通释和新解》

材料二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把人与神剥离开来。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人世间的生活,人生态度从神性逐渐回归到人性中。17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性,主张“人要有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以获得解放。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进程所经历的三个时间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在“人”的道德话题上所作的阐述。
(3)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倡的“人生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西方人文主义为“学以成人”树立了怎样的核心目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在德国传播,德意志的文艺复兴中心不在宫廷或贵族,而是在一些大学之中,如海德堡大学、爱尔福特大学等。德国的人文主义者包括语言学家、文学家、传教士等。德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兴趣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的敏感,重点揭批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反动与愚昧。一些作品中强烈反映出反对分裂求统一和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由于德国各地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各地文艺复兴活动各有特点,南部受意大利影响,中部和西部天主教会势力大,保守气氛浓,北部与尼德兰关系密切,受其影响大。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复兴的’‘以人为本,’与各国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潮相对强大的原因是,王权需要它为自己提供理论依据。16世纪法国国王专制制度开始发展,与专利权的斗争是王权成长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王权很难从传统的天主教神权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世俗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王加丰《法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文艺复兴运动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文艺复兴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文艺复兴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两国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
9 . 思想解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他的作品(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通过讲故事,描绘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艺术家、高利贷者、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和贩夫走卒等不同身份、阶级和职业的人。

——摘编自吴泽义等编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品”的名称及作者。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孟德斯鸠的主张。
(4)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0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徒,与中世纪那些墨守成规、慑服于教会权威、不敢作世俗斗争的宗教徒已大不相同。他们不再任宗教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

——摘编自尹红《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三   以自然神论者自居的伏尔泰对基督教的组织体系、教义信条和神职人员进行无情的批判,到了年轻一代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那里,对教会体制和神学教义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为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批判,从而把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推向了公开的无神论。在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眼里,基督教乃至一切宗教都被看作是愚昧加欺骗的产物,是理性遭受蒙蔽的结果,狄德罗认为自然是一个自己发生、自己生长的独立体系,并不需要上帝来充当初始原因。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对待宗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思想文化角度简析此变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