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30年至930年,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一大批翻译家、学者在吸收波斯、中国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长期收集和保存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其中包括哲学著作、天文学著作、医学著作、音乐著作等。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有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学者们将这些阿拉伯文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著述译成拉丁文,传播到欧洲各国。“百年翻译运动”取得的思想文化成就对欧洲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滕文生《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通过大量材料   具体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柱蒸汽机、焦炭冶铁技术以及纺织机械等同中国宋朝及之前所创造积累的工业技术成就的渊源关系。他认为英国人并不是天资特别聪慧的发明家,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吸收、改造中国早期的技术思想和发明。他还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早期发明,就不可能有英国的改进。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贡献,英国很可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游离于同样落后的欧洲大陆的边缘。

——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对欧洲文明进程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功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唐宋文化转型”,本质而言,是唐宋文人对其继承的南北朝文化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租”“散”特征的批判,(韩愈等人)认识到唐以前以及唐代文化发展的缺点:或者依靠家族,或者依靠国家,都不能保障文化顺利发展。于是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材料二14-17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文化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历史学理论,解释“唐宋文化转型”的内涵并分析“唐宋文化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转型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本质区别并说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复兴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中地位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张之洞曾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其中,1904年公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民国时期,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1935年前后体育场地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半,1945年行政院核准的《国民体育实施计划》等,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

——摘编自孙成林《晚清至民国体育设施政策研究》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就热烈宣传古希腊奥运会。之后,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复兴奥运会着手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下半叶,英国流行的竞技运动,相较于体操,具有较好的娱乐功能,能有效消除人的紧张状态,在欧洲大陆等地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陆续诞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认为,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了战争,设想按照古代奥运会方式和现今条件举办现代奥运会,以促进人们友好相处和世界和平。为此,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创办以来,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语言、性别和种族的限制,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的体育庆典。

——据项立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并指出其目标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奥运会创立的历史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0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质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的汤显祖对李贽的“异端”思想极为赞赏,反对程朱理学。他在戏曲创作中把至情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他在创作实践中,以“奇”为理想的方法,认为“奇物足拓人胸臆,起人精神”。汤显祖浪漫主义戏曲创作的代表作是《牡丹亭》,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的爱情可以超越生死、时间界限的美好希望。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梦想、魂游的臆想境界中,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得了自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而生动,在反衬和正衬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文辞或典雅,或通俗,因不同人物形象而异,恰到好处。汤显祖的作品对明代社会做了有力的艺术性的批判,其社会价值是同时代其他传奇剧作所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情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人间的帝王。中期的悲剧一方面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另一方面又以宽厚、仁慈、博爱作为映照是非善恶之明镜,在道义上鞭挞邪恶。晚期的传奇剧更是在仁慈、宽厚、节制、博爱等基督式的宽广与深沉中表现了对人类的理想与希望。莎士比亚是在对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对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的现实表演做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反观基督教文化的,因而他是从世俗观照人生的,是从现实中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出发接纳与观照基督教文化的,并把中世纪的“旧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新人”融为一体。

——摘编自蒋承勇《“旧人”与“新人”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为伟大剧作家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下层贫民的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出现,主要有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等。慈善学校的男生以园艺、木工、制鞋和印刷等技术课程为主,女生开设缝纫等生活课程,最主要对学生进行宗教和道德训练,使他们养成对上层尊重的态度。主日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对贫苦儿童进行宗教和文化教育,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工作之余教儿童阅读圣经,使下层群众养成勤劳虔诚的习惯。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和技艺课程设置,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书院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贫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
2021-08-2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10个男女青年一起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该作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摘编自刘炳范(外国文学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摘自刘明翰《世界通史》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得分散和牵制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由此,他以君主立宪制为前提,首创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即议会控制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马鸣庵《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及其抨击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归纳马丁.路德和孟德斯鸠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精神。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启蒙与科技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交织在一起。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思想启蒙的火种开始点燃整个文明的世界,这一进程在地中海出现,继之以西欧英法德等国,更扩展至大西洋彼岸的美洲。人文精神被人类转化成知识,知识发展又不断催生、形成科学体系,这种关联发展使得启蒙成为了科技的先导。

然而,人们曾经长期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神和大自然的威力,应当顺从地存活。欧洲人在1500前后用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拓展了认知边界,此后一直试图以科学技术带来的理性认知对抗迷信与蒙昧。在整个近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在阶段性地更新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科技不断为思想启蒙开道。

——摘编自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彼特拉克呼吁人们要热爱尘世生活,认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城市和社会。他在《歌集》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爱情的美好。……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现世生活的幸福美好。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启人的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