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两党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定学习期限l5年,由于清廷内部矛盾以及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清政府中断留学计划,分三批将幼童全部撤回。被撤回的94名幼童中,大部分都没能完成学业。尽管如此,留美女童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西方先进科技的熏陶,回国后大多被政府任用,在近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地质矿冶、铁路建设以及电讯等多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中,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就连西方学者也承认:“留美幼童们,在中国现代交通事业上,均居于领袖群伦的地位,他们倡导修筑铁路,开办电报,扩充煤矿。不仅如此,他们是中国现代化陆军海军的第一批优秀军官。”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中圆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均系奋不顾身……。”

——摘编自徐飞、茹诗珍《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美幼童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源的《海国图志》对法国有如下描述:佛兰西国虽精神好礼,但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后人王韬在其著作《法国志略》中说道:法国的政治、经济、科学虽很优秀,但这些东西在中国三代时就存在过,法国不过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好习惯和好政策而已。由此可知(     
A.记载因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B.国人对法国的研究趋于客观
C.后世研究比早期观点更可信
D.历史认识应置于特定的时代
4 . 《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记载:1868年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为科技书籍。这些著作的翻译(     
A.折射出印刷技术提高B.适应了当时国内的需求
C.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建国,不久以后中美两国就有了商业交往。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译称美国为“咩哩千”(中国人在书写外国国名时往往加上“口”旁,以示蔑视)。初来中国的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与当时英国人的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对中国的法令、习惯一般都能遵守,清朝官员也认为美国人在各国人中态度“最为恭顺”。林则徐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基本情况的中国人。《四洲志》中记载:大吕宋(菲律宾)之戈揽麻士(即哥伦布)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并对美国人民在建国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赞叹不已。

——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材料二   1830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访问,亲身体验美国了的社会制度、人权、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托克维尔眼里:美国人是第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实现了“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民主共和制;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其中,白人高高在上,印第安人和黑人被视为劣等种族,处境恶劣;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好动的激情、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在美国却有利于社会繁荣,而社会繁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托克维尔的美国观为人们观察美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形成合理美国观的因素。
2021-10-2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不同学者有关康有为的记载。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C.反映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完全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熏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独秀将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国人觉醒的过程分为“七期”:一是明之中叶的“西教西器”时期;……三是清之中世的“洋务西学”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五是民国初元“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材料二   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一、废除汉语,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二、废除汉字,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三、废除中国戏曲;四、废除中医中药。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西学”时期、“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共和国体”时期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如何推动国人“最后之觉悟”?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新文化派的主张?
8 . 据记载,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共译介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7部44本,而其中公法交涉类的书占到了2部26本。这说明,当时译书
A.顺应了国内主流意识B.具有明显的实用色彩
C.多辅助于器物的制造D.服务于政治体制改革
2020-01-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独秀将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国人觉醒的过程分为“七期”:一是明之中叶的“西教西器”时期;……三是清之中世的“洋务西学”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五是民国初元“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材料二   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一、废除汉语,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二、废除汉字,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三、废除中国戏曲;四、废除中医中药。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西学”时期、“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共和国体”时期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如何推动国人“最后之觉悟”?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新文化派的主张?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2019-09-25更新 | 362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训(四)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