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2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西学东渐与改革开放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问题:
(1)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潮流不断加强,材料二中的四位历史人物就是期间的代表性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四位人物代表的各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90年代初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简述这一新格局的内容和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文化交流对你的启示。
2020-05-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
2019-04-08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贵州省2019届高三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演论》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1891——1962)《四十自述》

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

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

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认为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爱不释手……


问题:
(1)《天演论》是        (人名)在        (时间)发表的译著;“庚子辛丑大耻辱”分别指的是      、        
(2)简要介绍《天演论》发表的时代特征及对当时的影响。
(3)你如何看待《天演论》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及已有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9-04-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等级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当时李鸿章给予慈禧太后的回答?
(3)综上,简要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
2016-11-27更新 | 6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1中徐光启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了中国,并分析“相互的启蒙”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材料2、3对比材料1,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3、4说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有何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6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9 . 一国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教与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以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不敬王者”。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而……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孔释教殊而道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儒学和佛教争论的焦点和实质分别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创新,谈谈你的认识。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大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就在中华大地上烽火并起。
材料二
史论
史实
洋务派和顽固派关于是否向西方学习的争论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开始走向现代化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1860年)之变。
中国传统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建构其政治理念的依据之一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胡适主张用“评判的态度”来看待儒学,即“用历史的眼光”、以历史行程的价值为本位、为标准来评判一种思想文化。“换句话说,一种学说的好坏是非,取决于它在当时及后来所发生的效果。”
——欧阳军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
“我觉着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人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哲学辞典》
“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
——《吴虞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关于向西方学习的争论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又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其政治理念的?
(3)伏尔泰和吴虞对儒学各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欧阳军喜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10 .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士人阶层的多领域探索。

材料三   法国波旁王朝视庶民如草芥,一些启蒙思想家“各奋于学文,各发为议论,以天赋之才为贵,不以人授之爵为贵,中下民之困顿,烛世间之情理”,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高毅、徐前进《中国语境中的欧洲启蒙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