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4分)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5分)
2015-12-15更新 | 5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3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换句话说,这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四   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说“这场革命(辛亥)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
(4)材料四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
2021-08-3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臵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君臣观的历史价值。

材料三 冯友兰在1940年推出的《新事论》一书指出清末思想与民初思想的八大区别不同,见下表。

清末思想(18401911年)民初思想(1912年民国建立后)
讲文化的共同性讲文化的特殊性
西洋人专信弱肉强食西洋人专信自由平等
重视西洋的物质文明重视西洋的精神文明
注重实业注重玄谈
体用两橛体用倒置
看不起西洋人崇拜西洋人
只是空洞地谈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教女人自动地反抗礼教,学习娜拉离家出走
照清末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照民初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注定要吃大亏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思想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的认识。
2020-12-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激荡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世致用是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它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个思潮不绝如缕,只要儒学被视作统治思想,几乎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它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社会腐败现象特别严重的反响。

在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他沉痛地写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1826年,魏源受贺长龄之托仿照明代《皇明经世文编》的体例,编就《皇朝经世文编》,此后,补编、续编、三编、四编、五编、新编、统篇等同类书接踵问世,反映了这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状况。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和外患交织,经世致用便成了统治阶层应付这个困境的基本思路。

一袁伟时《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在清初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世致用"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和表现。
2020-12-06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康有为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8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概括材料,谈谈你对蒋廷黻认识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9-21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1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学东渐与改革开放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问题:
(1)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潮流不断加强,材料二中的四位历史人物就是期间的代表性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四位人物代表的各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90年代初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简述这一新格局的内容和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文化交流对你的启示。
2020-05-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某校高二1班尚升、李新同学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搜集相关材料,开展合作学习。请阅读下列材料,和他们一起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冯桂芬这一言论体现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认识。
2020-05-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