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摘编自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并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

——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

——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人合类”的逻辑推导出发,详细地论证了“三纲五常”是怎样由“天道”演变为“人道”的道德来源。通过以“天道”释“人道”、以阴阳定尊卑、以五行说人伦,董仲舒不仅将封建社会道德神秘化,而且还赋予了封建社会道德以神圣的权威性。

——摘编自邹顺康《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三纲五常”乃“中国之大教”,并认为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纲常伦理。他认为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摘编自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自由平等的观念取代臣服尊长的意识”,这是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历史现象。然而面对尚未彻底破除的君权至上观念,以及一系列张勋复辟、康有为尊崇孔教的闹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并未受到经济和政治变革的触动,尊孔尚儒仍是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化身。为此陈独秀撰文称:“今所讨论者……非但孔教可否定人宪法问题,乃孔教是否适宜于国民教育精神之根本问题。”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看来,要实现国民思想“最后之觉悟”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动一场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运动。

——摘编自邵常岁《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三纲五常”学说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护传统“三纲五常”学说的出发点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3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禁烟,目睹沿海文武大员“不请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的状况。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与抗敌御侮的历史情势迫使他将搜集“夷情”定为当务之急,遂“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林则徐广泛吸纳翻译人才,组织翻译了涉及西方时事、贸易、历史、地理的西书、西报,并通过翻译《国际法》条款与义律等进行外交斗争,启蒙了“世界之中国”的国家认同观念,被誉为清末思想启蒙的先驱。

——摘编自苏艳《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部分先进中国人发现,西方的格致之学并不是西洋文明的全部,中国的落后不仅仅在于科学技术,更在于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因此,翻译由“格致”而及政事。以1896年严复译《天演论》为起点,维新派成为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主力。他们成立强学会、务农公会及译书公会等译书机构,把翻译介绍西学作为变法图强的重要途径,出版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方面的著作,将进化论、天赋人权、民权平等思想引入中国。

——摘编自肖开容《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翻译活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甲午战后的维新派翻译活动与林则徐翻译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四   杜维明:“五四”知识精英对儒学的创造转化有极大贡献。但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今天,最普通的知识人也知道,这种极端心态必须超越。

袁伟时: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运动应肯定仁、义、礼、智、信,我赞同,但想补充,五常的道德规范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摘编自《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陈独秀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杜维明与袁伟时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6 . 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7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材料三   共产党人正因为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自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上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所谓“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濒教授将1895年戊戌维新开始到192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的这三十年,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转型年代”。这个“转型年代”,其实是通过两次知识分子的世代交替而完成的。第一次是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这批文人士大夫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新派官僚士大夫那里夺过话语主导权,使后者蜕变为“旧派'自己成为了“新派”的代表。到了1918年以后,这批从晚清过来的“新派”人物,竟然也被新崛起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视为“旧派”,重蹈前代新派人的覆辙!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什么变化,乃是在快速移动的舞台布景衬托下,他们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文化态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落伍了。

——摘编自许纪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出现了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生。北宋理学先驱提出或涉及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宋仁宗庆历年间是理学勃起的阶段,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理学家的看法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观念形态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根本。先有“理”而后有“气”。历史的盛衰变化也受理的支配,封建社会的纲常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永恒的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是不能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的主要观点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制法之王”,并不是“述而不作”。《六经》所记尧舜之“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之言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三世说”。今文经学中有“统三通,张三世”之说。“公羊三世说”即为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康有为用西方近世政治思想将其比附为“专制、立宪、共和”三种政治体制,用以解释历史发展趋势,冲击传统的“敬天法祖”的思想,康自称是孔子道统的继承人,改革也是合于“圣人之道”的,从而为他的变法思想披上一件正统儒学的外表。

——摘编自林培龙等《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理学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宋代理学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说明19世纪末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19-03-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陕西省韩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9-02-24更新 | 359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转段(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