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认为,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口号,是“借法”西方以对付西方人,“所以这段历史的'借法’是自觉又不自愿”。这揭示出洋务派
A.通过全面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状态B.借助于西方文化以全面实现近代化
C.既要学习西方又阻止近代因素成长D.既要改变落后状态又反对全盘西化
2021-12-08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识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根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
3 . 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A.民主科学B.三民主义C.托古改制D.中体西用
4 .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维新变法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2020-08-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
A.师夷长技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020-08-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6 .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主要是指
A.西方的历史地理B.近代科学技术
C.近代政治制度D.近代思想文化
7 . 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句中省略句应是
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8 .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口号
1861—1899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9-11-06更新 | 372次组卷 | 20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元化的肯定而非否定,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资源。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式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

——摘编自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围绕材料,结合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0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派怎样的治国理念?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变化历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