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王韬说:“今日者,我即欲驱而远之,画疆自守,亦势有所不能。盖今之天下,乃地球合一之 天下也。全地东西两半球,所有大小各国无不入我之市,旅我之疆,通好求盟,此来而彼 往,其间利害相攻,情欲相感,争夺龃龉,势所必至,情有固然。”这反映出王韬(     
A.抵抗外敌入侵的决心B.具有开放的世界意识
C.推崇和平友好的外交D.倡导政府实行政治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A.突破了洋务思想B.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
C.借鉴立宪派主张D.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晚清驻外公使薛福成在1890年的日记中一反传统“为富不仁”观念,认为贫者往往“牵于衣食”,胸襟不开阔,眼光狭窄,“盖有恒产即有恒心者,吾于泰西风俗见之”。他这一看法(       
A.动摇了儒家义利观念B.适应了实业发展要求
C.促进了维新思想兴起D.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
2022-05-27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80年代,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试图拟制一种把“中体”缩小、把“西用”扩大的变通方案,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心态根源于
A.洋务运动已陷入困境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D.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
2022-05-13更新 | 70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之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这表明,郑观应
A.主张中国与国际法接轨B.抨击列强侵略的加剧
C.呼吁政府保障商民利益D.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王韬的思想变化情况,主要体现了王韬
时期思想
1849—1862影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1862—1874英国风俗醇……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1874—1897(英国)国家有大事则集议于上下议院,必众论金同,然后举行。……政治之美,驶驳平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

A.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点B.坚持盲目自大的观念
C.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1-11-30更新 | 58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世纪80年代,中国一批开明人士强调“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同时又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凡事虽有上下议院议定,仍奏其君裁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洋务运动弊端丛生B.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C.民主革命浪潮高涨D.中体西用实践破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82年,王韬指出:“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一思想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
C.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D.代表了顽固派的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1894年即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版《盛世危言》,愤懑溢于言表:“或谓‘议政院宜西不宜中,宜古不宜今。’此不识大局,不深知中外利病者之言耳……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此言论
A.准确预见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B.积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D.首次提出借鉴西方宪政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