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薛福成是江苏无锡人。幼受“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成为洋务思想的信奉者和鼓吹者。随着对西方社会接触的加深,薛福成转向为早期维新派。《出使四国日记》是他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时所著之书。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数年以后,各国事机,中国人员可以洞悉,不至漫无把握。”“欧洲立国以商务为本,富国强兵全借于商,而尤推英国为巨擘。”“(私营企业)众志齐,章程密,禁约严,筹画精。”“西洋各国,陆军以德国为最胜,水师以英国为最精.”“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1265年)英廷始令都邑公举贤能,入下议院议事,而上议院之权渐替……上议院人无常额,多寡之数因时损益……(近年来)而下议院之人,皆由民举。举之之数,视地之大小,民之众寡。“子女年满二十一岁,即谓有自主之权,婚嫁不请命于父毋,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最财,甚者不相闻问。”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提取上述不少于四则的材料信息,说明对研究19世纪末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1-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周易》的作者,司马迁的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之说在唐初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前几成定论,然此说在疑经盛行的两宋时期饱受质疑和挑战。他们还改动经传文字,对《周易》经、传的篇章次第进行了再审视,并编订了很多所谓的“古本《易》”。在疑古大潮之中,部分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文字讹误、脱衍、训话及典章制度制度的考辨、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考证等予以独特关注。宋代学者对佛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

——据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既要推倒经学的统治地位,又希望”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他们“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主要是圣贤教训、制度风俗、行为信仰,看它们到底”是与不是”“好与不好”“适与不适”。至此,经学使由定于一尊,不得非议的地位,跌落到被识别、评判和取舍的普通位置。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也就变成了根本的转向。这一转向以抨击礼教始,整理国故、文学革命终,把经学导入了纯学术的道路。

——据天祥《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近代经学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疑经思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疑经思潮的不同,并予以简要评价,
3 . 据《清季外交史料》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860年代,从1875年至1894年,每100页文件只出现1次“主权”一词;从1895到1899年,每100页出现2.5次;从1900年到1901年,每100页出现8.8次;从1902年到1910年,每100页出现22次左右,其中1909年每100页出现37次。该史料反映出
A.“主权”一词使用频度与近代社会变迁相关
B.洋务运动催生了国人“主权”意识的出现
C.维新变法运动促使民众“主权”意识高涨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主权”一词的广泛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清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刘鸿锡在和日本特使谈到中日两国民众抗税偷税严重时说,英国是“无代表权不纳税”,纳税人通过议会掌握着国家政权,税收怎么用他们能做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英国人不抗税。中日两国百姓没有权力,自然就不愿意交税。根据这则史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刘鸿锡对英国政治制度缺乏深刻认识
B.刘鸿锡闭目塞听,误以为日本也没有议会
C.刘鸿锡对近代政治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刘鸿锡与日本特使对话时日本还没有开始明治维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3年,陈炽在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作序时指出,西方“倚商立国,《洪范》八政之遗也;籍民为兵,管子连乡之制也;……公法睦邻,犹秉《周礼》。”其旨在
A.为学习西方开辟道路B.正确认识西学价值
C.抵制西学在中国传播D.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0-06-12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既有价值信仰系统的因素,亦有政治上的实际考虑,还有士人态度的影响。晚清政府对商业的重视首先是源于财政上的需要。经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之役,政府愈来愈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商税成为解决难题的重要途径。重商思想引起政府的重视,也是外力冲击的结果。外贸入超与军事上的失败均是重要诱因。晚清中国出现的重商主义浪潮确实与当时勃然兴起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密不可分。这其中经济民族主义可以说是晚清重商主义的核心,而“商战”则是其最响亮的口号。

——摘编自冯筱才《从“轻商”走向“重商”?——晚清重商主义再思考》

材料二   15~16世纪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从伊丽莎白时代到乔治时代,实行了数百年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此期间对羊毛工业的强烈保护,终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国富论》的240年后的今天,世界仍然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任何经济问题无法超越政治国家而存在。

——摘编自张学博《重商主义的由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重商主义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西方重商主义政策发展的历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重商主义政策的启示。
2020-05-0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7 . 晚清部分人士认为美国、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制是“权偏于下”,“政柄在贫贱愚民”之手其结果必然是政治上的混乱和分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犹有中国三代之遗意”,但又不能照搬,以其“君权过轻”;他们设想的君主制度下议会的作用和意义被大大地缩小,只能作为辅佐弥补君权制的不足,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群体属于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2017-11-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下列关于该学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康梁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带有一定主观性
B.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是同一派,仅凭他们陈述很难构成信史
C.研究戊戌变法仅凭文献资料而没有实物史料,不足以采信
D.戊戌变法的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2013-12-23更新 | 5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亲见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恒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认清了工业文明的本质
B.发展了进化论思想
C.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否定民主政治实践
10 .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一套“蒙学教科书”,其中《蒙学修身教科书》分修己、保身、待人、处世四章,有关守法、纳税、财产和政治等内容属于“处世”章,相关课文有:“纳税者皆有监督用此税项之权”;“我于公财产无取用之权,我于私财产有支付之权”;“天下无无政治之国家……同一政治,必民之多数以为可者,方著为令”。这一事件(     
A.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B.推动了国人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更新
C.推动学校教育内容开始突破传统经学典籍
D.反映了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