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2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8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022-06-04更新 | 37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B)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是一个上与下俱困的时代。上面,是“一祖之法无不蔽”;下面,是“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山中之民,有白莲教、天地会的投影,也包括对时代不满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挣扎抗争中寻求出路。这些议论深刻地勾勒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貌,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找不到出路的悲哀。随着旧王朝行将走向自己的尽头,中国又面临着一个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最终并没有实现。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并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的。为什么说“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
2022-03-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话》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3)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
4 . 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

材料一   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材料三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
(2)指出材料二“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3)指出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话》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3)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
2021-12-0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而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搞什么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做,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于西方“长处”的认识有何区别?
(2)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和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上有什么新的主张?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认为人类由自然法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所有人就都应当是平等的,都是整个宇宙共同体的.成员,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平等的,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唤起了人们长达数世纪的理性自觉,以人为中心,反对等级特权和禁欲主义的主张冲破了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的统治,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促进了个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提出顺应人的天性、注重榜样示范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兴趣等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7、18 世纪是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 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体现了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公民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得以调整,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人民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与权利不受侵犯;再次,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最后,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陈菊《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亡国之根: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021-10-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评价理学

材料一   明成祖曾说:”朕惟普者圣王终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六经之道明,则天地圣人之心可见,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经之道不明,则人之心术不正,而邪说暴行寻蠹害。“

材料二   清朝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乾,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敕矣。“

材料三   胡适对理学家朱熹的”朴格物传“作为阐释,认为”即物而穷其理“是通过研究其体事物而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即见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同时,胡适指出,程朱的格致说作为科学方法,其本身也有一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胡适又指出,”宋儒虽说‘即物而穷其理’,但他们终不曾说出怎样下手的方法“。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理学的看法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适对理学的评价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晚清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如赵懿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读历史之任务在于养成国家观念, 勃发爱国之心, 读史可以知道中国以前是如何之国, 中华民族以前是如何民族, “显我祖国之荣光, 复我先民之名誉”……除了针对国外列强之外, 尚有另一层涵意, 就是从汉族立场出发推翻满清政府,苦心创制了一套汉族当权合法性依据。

——摘编自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此目的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列举胡适首倡“文学革命”的文章,分析“文学革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21-05-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源著《海国图志》的目的和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问题上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最重大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1-01-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