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 .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归纳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2019-09-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3 . 20世纪初期是中国民主政治与传统君主专制制度殊死搏斗时期。回答
1.20世纪初革命派与立宪派活动的影响共同点是
A.否定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B.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
D.形成了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2.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发表以上言论的意图是
A.批判新旧调和的主张,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B.否定传统政治伦理,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C.抨击传统伦理纲常,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反对儒家等级观念,调和中西文化的冲突
3.春联在承继传统的同时往往会反映时代的变迁。20世纪前期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此春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2019-09-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4 .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
A.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2019-01-30更新 | 1390次组卷 | 5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