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们为反抗校方的专制统治而集体退学。受其影响,东南许多地区的退学、罢课、集会等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被社会上称为“学界风潮”。这种现象表明
A.清末“预备立宪”丧失民心
B.民主共和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新型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崛起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2017-07-16更新 | 472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在摆脱了思想的束缚之后,意大利人把自己的精力转向外部世界的发现。他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无数的问题和奥秘促使他们去研究和观察周围的事物, 甚至不少君主在建筑他们的宫室时,营造了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和动物的花园,这包含有观察的目的,推动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产生的又一条件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种经济上的进步之后,相继而来的是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例如,远洋贸易引起了对造船技术、仪器制造技术的需求,用于导航的天文学也更加受到重视;生产的扩大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并促使人们研究力学问题;而采矿冶金业的兴起则对地学和化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世界近代前期科技》


材料二       深重的民族危机,衰弱的民力国力,这一切使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难以从容。强烈的忧患意识,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使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影响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其活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科学文化领域的推动力度远不能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

——摘编自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科学勃兴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没有带动科学全面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科学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6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终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境此情。”下列解析符合作者思想的
A.新文化运动具有创新性
B.中西思想的结合具有合理性
C.新文化运动具有保守性
D.中体西用思想是当时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5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它’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上述争辩集中表明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
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
8 . 有文章认为“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下列各项与此论断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清末新政D.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9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2016-11-27更新 | 1340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4届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大树砍断”的表现是什么?1912—1919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继续与“树墩”上的“萌发”作斗争的?
(2)指出陈独秀等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所进行的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