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指出:“同人等以为国人所宜最先知者有四事:第一,今日世界文化至于何阶段?……持此四者刻刻在心,然后可云对于本国学术之地位有自觉心,然后可以渐渐导引此“块然独存”之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也。”其论断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引发了救亡图存的社会潮流B.助推了思想解放的发展
C.促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D.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
2021-03-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作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体现了陈独秀
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B.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C.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在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重要报刊《申报》《大公报》里,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27—1932年间,该词在两家报刊分别出现108次、100次;19331934年间攀升至322次、170次。这一时期,南京国民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及其包含的“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渐热烈。三四十年代,“现代化”一词不断流播,倡导以暴力革命破坏旧制度的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周恩来指出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伴随着“现代化”概念的讨论,“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化运动”等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

——据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04-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乎?”这表明他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
2020-03-24更新 | 1011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3月在线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运用材料原理,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自选角度,对中外近代史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剖析。(要求:运用原理,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说明:思想、文学、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
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2019-06-04更新 | 400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届高三6月考前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作品。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这说明
A.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D.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1922年,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这主要得益于
A.英文字母的传入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D.国民素质的提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4-10更新 | 652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