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四   既然新文化运动中许多议题在晚清时就已经出现了,那么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其中一项就是整体观点的更新,民主与科学携手并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伦理等,而不是单从西方的启蒙政治价值中挑一条来反对现状;民主不仅体现在选举和政治中,而且体现在生活之中;科学同样如此,理性不止运用于科学等相关领域,而科学和民主都是用来解决政治腐败、帝制复辟的钥匙。消除政治社会黑暗的关键在于思想文化,这是当时的一个新思想。

——摘编自王汎森《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是连续的吗?》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2023-01-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阑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12-23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23年底北京大学25周年校庆时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当问及“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时,得到的答案是:在国内人物中,10年前排名第一的孔子此时仅有1票,其他如庄周、王阳明等也各只有1票。孙文是当时国民党的领袖,得票多很正常,连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得票都远远超过孔孟等硕儒。国外偶像中列宁227票高居榜首,美国总统威尔逊51票,罗素24票,泰戈尔17票,马克思6票。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23年底北京大学校庆时的民意测验。
2022-07-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简介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派往英国海军大学留学。

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

1895年起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

1896年捐资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哲人们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并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社会契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维新运动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发展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1898年发表译作《天演论》,涵盖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理念,批评封建专制君主对民众才智的压制,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系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严复与梁启超总体上强调国家自由高于个人自由。邹容、章太炎等以革命为号召,主张推翻旧制度,清除旧势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陈独秀于19159月创办《青年杂志》,发出“个人解放”的呼声。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苏俄革命思想,进行革命启蒙,塑造革命“新人”。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中“革命原则”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相比,中国20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不同,并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是新式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人的觉醒,新式教育将知识分子们从封建宗法伦理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社会个人。特殊的社会身份及其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促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转折时期,主动承担起为时代社会思考出路的使命。从学生运动到政党组织,从思想启蒙到革命斗争,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式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探索中国现代革命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担当起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朱鸿召《论新文化运动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3-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变法”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们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借取了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向格中“祖宗成法”的封建顽固思想和只学西方技艺,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中体西用”论调,展开激烈的批判,很快形成了一种政治运动。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学说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在深入发展中,还涉及文学革命问题。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2-03-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迎元旦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他们在大力弘扬西学、新学的同时,也对孔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锻造出了为维新服务的一套系统的“托古改制”理论,这主要体现于《新学伪经考》进而《孔子改制考》两步著述,它们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也一直为康有为辈所坚持……对顽固守旧思想形成很大冲击。

——摘编自《中国近代思潮与文化》

材料二   1915年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