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0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高二历史限时训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采取这些改革措施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但实际上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起初,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弹。他们“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姑造也,乡区清议,不物爵位,褒疑所加,足为劝助,尤有乡论余风”。

——摘编自陈金凤、方潜龙《魏晋南朝九品中正制与皇权政治》

材料二   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解民族矛盾,在沿袭九品中正制的同时,又建立起地方中正组织,与中央中正组织并行不悖。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本来州郡中正须由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高门充任,但北魏“重吏干,就像重军功一样”,寒门因军功、吏干被提升,大量充任州郡中正。

——摘编自段锐超《十六国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它留下的历史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农田荒芜,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为此,北魏实行均田制,规定除桑田外,一般耕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归国家分配。每一丁男女在及丁年龄内可授露田40亩,备耕田40或60亩,每一丁男另授桑田20亩,子孙可以承袭,具有永业性质。凡拥有奴婢者,比照授田,奴婢出卖后,所授之田归还政府;每户授田可拥牛四头,每头牛另授露田30亩,备耕田30亩,牛死或出卖时还田于官府。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摘编自何跃青《中国政治演进》等

材料二:北魏王朝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北魏明元帝和太武帝统治时期,北魏对柔然发动了几次大的攻势之后,明元帝泰常“八年春,筑长城,……北魏长城在山峦地带是随山脉的走势修建在山脊和分水岭之上,以占据有利的地形;在草原、沙漠及戈壁滩上,根据地理形势和防御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与六镇防线建设同时,北魏逐步推进了汉化改革,从邻近塞北的平城迁都洛阳。

——摘编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魏长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均田制的特点,并分析均田制实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北魏长城的修筑经验及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97年,孝文帝按照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和特权。除皇室外,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勿充“猥官”。其余鲜卑贵族的姓族等级,则按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来祖上三世官爵等级来确定,汉族士人。除“四姓”等魏晋旧门外,十六国至北魏时期兴起的陇西李氏等都成为高门大姓。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10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碰撞融合。夏、商、周三族的民族迁徙与定居,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据高凯军《论中华民族》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风俗和社会发展角度,指出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