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B.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D.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2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厘清宗族脉络B.促进民族交融C.保障财税征收D.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一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首先确定了“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文化认同原则。孔子就主张用西周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来作为分辨夷夏的标准,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孟子也沿袭了西周以来将中原以外的文化落后地区和民族称为蛮、夷、狄、戎的说法,并将“夏”与“夷”对举,主张用华夏的农业文明改变蛮夷等落后国家的文化,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世界又是国家的延伸,因此,用华夏文明的天道教化来慑服周边夷族的初衷,孕育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情结。

——摘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华夏中心主义”情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0次组卷 | 2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铜仁伟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天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年号,398--404年)初,朝廷规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这说明北魏时期
A.农业生产受到重视B.农业获得迅速发展
C.社会经济持续繁荣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是后魏一个杰出人物。他仰慕中国的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但在平城,终觉得环境不甚适宜。乃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断北语,改姓氏,禁胡服,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然其根本.上的毛病,即以征服民族自居,视榨取被征服民族以供享用为当然之事,因而日入于骄奢淫逸,这是不能因文明程度的增进而改变的,而且因为环境的不同,其流于骄奢淫逸更……文帝传子宣武帝至孝明帝。

年幼,太后胡氏临朝。荒淫纵恣,把野蛮民族的病态,悉数现出。中原之民,苦于横征暴敛,群起叛乱。而六镇将士,因南迁以后,待遇不如旧时,魏朝又怕兵力衰颓,禁其浮游在外,亦激而生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主要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795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
2021-06-26更新 | 775次组卷 | 39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485次组卷 | 6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