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1月28日故宫太和殿举行阅兵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

材料二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参战时间及政府名称。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为追求“公理”所做的努力。并结合巴黎和会的相关史实,简述“公理”是否实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0-06-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山河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 年2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清政府却表示“局外中立”。由于俄国在陆战和海战中都遭到失败,引起了国内革命形势高涨,沙皇政府十分恐慌。日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日本政府却出人意料地率先求和,由于战争损失惨重和战线拉长,日本兵力枯竭,财政来源和作战物资已山穷水尽,因此日本需要结束战争以巩固战果。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既不希望沙皇政府垮台,又急欲插手日俄和谈以便向中国东北扩张其势力。在此情况下,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出面调停,日俄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段原来俄国的利益让给日本。

——摘编自《新编世界军事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朴茨茅斯和约》签订的原因。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朴茨茅斯和约》的性质及其影响。
2020-03-19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考前演练(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材料   1915年,中国拟派遣劳工,以代替士兵参加欧战。这既是权宜之计,也是出于战略考虑。同年夏天,法国政府意识到它的人力资源可能很快就将耗尽,因此立刻接受中国提议,于1915年底开始招募华工。1916年,丘吉尔指出英国应该雇佣华工,他说:“我在‘中国人’这个词面前是不会退缩的,现在是我们最不应该顾及人们偏见的时候”。欧战期间,14万名华工前往欧洲。通过检视华工的工作和经历,我们可能对东西文明间的差异和融合取得新认识。1919年9月,从法国归来的华工在上海组织他们自己的工会,定期开会。华工奔赴欧洲为大战所作出的牺牲,帮助中国在战后和平会议取得一席之地。

——摘编自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之大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20世纪初向欧洲派遣劳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初期中国海外劳工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

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变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
(3)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材料三:1919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的目标。

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也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


(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2020-02-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一战爆发前,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竞相粉墨登场,支配了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法国的复仇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与“大塞尔维亚计划”等。正是这些民族主义思潮,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材料二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欧洲史》


(1)结合一战历史背景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2020-02-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4届高三十一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在当今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崭新的德意志帝国的诞生让整个欧洲战栗不已。而此时,“德意志帝国之父”俾斯麦却怀着另外一种恐惧心情思考着德国的未来。在俾斯麦看来,只有一个包括俄国在内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特别要防止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1878年,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柏林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使此次会议被俄国认为是“俾斯麦领导下的欧洲反俄联盟”。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帝国结盟。与此同时,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解。……列强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结盟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最终的局面却是俾斯麦最害怕的。

——整理自夏一东《世界大战透视: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材料二 早期的不结盟运动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论坛,只零星涉及经济问题。如首次大会上苏丹总理易卜拉欣·阿布德发言说“我们苏丹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德奥意同盟”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俾斯麦最害怕的最终的局面”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不结盟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论坛”兴起的背景及其宗旨。70年代其目标又有什么新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7 . 材料 20世纪初,西方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面积是沙皇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连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这几个小国占有的殖民地都超过德、美、日三国殖民地的总和。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ー国参域,涵盖6大15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3/4;就方动项兵力7000万,占男劳力的50%,死亡13100万,伤残、失琼者2000多万;老百姓死亡人数更逝过军人,仅做国就达2800万人,相当于人口的18%;军费和经济损失达2700化美元。近百年经济发展成果化为灰烬

——选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图片与历史图片可以见证历史的变迁。

            图一巴黎和会                  图二 五四运动            图三 萨拉热窝事件
问题:   
(1)按时间顺序排列上述历史件事件。
(2)说明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2019-09-1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2019-08-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指导选修三复习第一单元测评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全球,它显露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边界虽因四大帝国的消失而不同,但就整个世界而言,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不过,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所说的“四大帝国”除了德意志帝国之外还有哪三大帝国?
(2)你怎样理解“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
(3)为什么作者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

2019-08-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总复习测试(1)(华东师大版第五分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