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长达1400年的专制集权和尚武历史,以及与之相伴的精神文化广泛传播,巩固了日本传统的国家主义、集团主义。明治新期间,报纸成为传达政府信息的工具。1875年明治政府制定了“诽谤律”“不数罪”“侮辱官吏罪”等法规,1882年修订了报纸条例。上述措施实际上取缔了言论自由。而报刊等媒体也为了生存,纷纷炒作官方和民众一致关注的对外战争,对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进行主动、积极的鼓动,推动了日本侵略战争,也蒂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1889年政府须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在法律范之内有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而当时的“法律恰好是专制独的法律。政府还通过颁布和修订一系列严厉苛刻的管理法规,惩处迫害媒体和记者等办法,将媒体和报道范围纳入了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充当了鼓吹国家主义自觉的工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各个媒体再次积极地展开战争叫黑,极力地支持政府的侵略方针。1932年成立了情报委员会,由外务陆军、文部、内务、邮政等省派出委员和干事,统一协调对舆论的控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媒体不断走向军国主义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推动媒体军国主义化的措施和影响。
2020-12-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之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和平终究不能维持,其中固然有种种因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之所以爆发,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德日意三国的不平衡心理而发动侵略所致,它们从 30 年代中期开始,便相互订下一连串盟约互通声气……最后德国向波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终于造成战争全面爆发。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材料二   丘吉尔;"首先我想说的就是那些每个人都想忽略或者忘记却又不得不说的事,也就是我们遭受了完全的、彻底的失败……我想说,我认为那些孤立无援的、被告知不会得到西方国家帮助的捷克人,本应该能够获得比现在要优惠的一些条件……我们正在面临一场降落到英国和法国头上的重量级的灾难。不要以为这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报应的开始。"

———(英)《议会辩论文件录》,1938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的"不平衡心理"出现的原因,并指出30年代中期德国扩军备战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两则材料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有何差异?结合所学,概括丘吉尔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对"捷克人"的影响。
2020-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初,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在国际上广泛宣传自卫”及“不扩大”方针,努力使列强们相信这只是一小撮军队极端分子所为的偶然事件,与日本政府无关;当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行动时,日本政府则抛出了所谓“对华谈判五项大纲”,以此作为日本撤兵的先决条件。为了配合“五项大纲”的宣传,外务大臣一天连续四次打电报给驻巴黎的国联事务局长泽田,强调日本“在满权益”遭到侵害,要求引起国联注意,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当日本看到限期撤兵的规定已经明确取消,百般争取的“匪贼讨伐权”已经争取到手之后,便立即展开了夺取东北全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日本把从列强手里夺取的“匪贼讨伐权”当成了肆意扩大侵略的保护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英美的“宽容”与“谅解”,并最终得偿所愿地夺取了整个东北全境。

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也给英美等国敲响了警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美、中在远东危机之后的合作进程。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大团结的开始。

——摘编自田雪峰《论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对英国“政治绥靖”政策的利用》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基本策略。
(2)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法国试图建立包括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国在内的安全体系,防范德国侵略,可是英国对于法国的外交活动并不热心。在1932年年底的裁军会议上,英国通使法国同意德国在军备上“享有平等权利”,随后又要求法国本土陆军裁减到20万人,允许德国陆军扩充到同一数字,另外规定法国空军裁减半数,而德国空军则维持现状。在对待德、意的政策上,虽然英法不时发生矛盾,但到头来法国却不得不软化自己的立场和条件,以追随英国为代价来维护英法的联合。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是法国的盟国,德国出兵莱茵区后,比利时为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退出法国的同盟体系。

——摘编自李怀顺《论英国绥靖政策的错误和教训一兼论二战的不可避免》


(1)根据材料,概括并说明20世纪30年代法国所奉行的欧洲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

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河、长江更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
2020-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出现的一种反动的社会运动、政治思潮和统治体制,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罗马尼亚由48.5%增至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捷克斯洛伐克由36.3%增至84%。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族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欧洲人看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民族主义者认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具有相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被统治者利用来进行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最后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高全喜《论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旦,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世界市场出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意义。
2020-07-13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的会议,要求其与政府合作。《朝日新闻》《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都开辟国民“国防捐款”专栏,每天更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信息,并配以煽动性语言,以增强示范效果。1937年8月,日本内阁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9月11日,在东京召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要求国民做到尽忠报国,坚忍持久,支持战争。10月成立了米官半民性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影响。

9 . 材料   一战后,日本在对华侵略和太平洋扩张上与英美展开“协调外交”,遭到英美“强硬政策”的抵制。……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确立了“南(太平洋)北(苏联)并进”的侵略路线。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1936年11月,日德缔结了“防共协定”。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实际上既针对苏联又针对英美诸国。对日本来说,企图利用日、德军事同盟的关系,来缓解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陷入的外交孤立境地,同时最大限度地来推进“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计划。正因为如此,日本便在日德“防共协定”缔结的七个月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日本又于1940年9月27日,同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妄图以三国军事同盟力量压制英、美等国,迫使美国放弃参战,从而实现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摘编自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6 -1941 年日本对德政策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材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置华盛顿体系和“巴黎公约”于不顾,悍然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短短三个月占领了东北全境。事变发生后,美国虽然不愿意放弃在华传统利益和“门户开放”政策,但是当时其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了其外交,束缚了胡佛政府的手脚;二是美国政界中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在东北有“特殊利益”,不便干预过多;三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不大,美国与日本贸易额却不小,犯不着太和日本为难。因此,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不给日本民族主义煽动者以可乘之机,认为日本外相有可能实行“和解”外交。为此,美国姑息日本,迟迟不愿意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询美国态度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一方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对事件调查并未做出正面回答。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