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召开六次恳谈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人主张南进,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南进的目的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1年大本营陆军海军部又作出《对南方施策纲要》,认为只有欧美国家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生存等情况发生时,才能对南方实施武力。1940923日,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又于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稳定苏联。1941年,日本决定继续南进。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194112月,日本决定偷袭珍珠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采取南进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冲突的实质及后果。
21-22高一下·山东临沂·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苏德战争爆发是二战转折的标志
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苏对日宣战
D.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的最终结束
2022-05-05更新 | 26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3 . 材料   在二战亚太战场研究领域,英国威廉·斯利姆的这本《反败为胜》早已闻名,甚至是深入了解二战印缅战场的必读之书。1942年,日军占领仰光,盟军节节败退。斯利姆抵达缅甸时,面对的便是如此灾难性的开局。无奈之下,斯利姆率领被打垮的军队进行了大撤退。逆境中,斯利姆在几乎没有任何欧洲支援的情况下,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并联合中国远征军与美军绝地反击。从伊洛瓦底江到密铁拉,再到夺取仰光,一系列精彩的反攻战无不彰显他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英、中、美、缅、印五国人民联手抗日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

二战将领回忆录并不算稀有。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太战场。参与过二战的将领撰写的回忆录比比皆是。但威廉·斯利姆的《反败为胜》能够成为众多将领中的一匹黑马,长期备受该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与许多将领不同,他很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给出了他的成功秘诀,这些秘诀在很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有用。

——摘编自2021年第274期《国家人文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败为胜》这本书被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作战争回忆录应具备的条件。
2022-04-19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等盟国向苏联提供了大规模物资援助。在数条运输线路中,经由波斯湾、伊朗抵达苏联的“波斯湾走廊”通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盟国援苏物资中的四分之一左右经此运往苏联,对苏德战争及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影响。美英苏三国在开辟和利用“波斯湾走廊”运输通道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美英苏因“波斯湾走廊”的开辟和利用同时出现在伊朗并因此与其产生交集,伊朗作为美英苏“合作平台”深陷大国矛盾之中。各方“合作”尽管伴有异议歧见和矛盾相向的情况,但在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最终做到了殊途同致合作共赢——“波斯湾走廊”运输通道在纵横捭阖的大国关系变化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马德义《二战期间围绕波斯湾走廊援苏物资运输通道的国际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湾走廊”开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湾走廊”开辟的影响。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德军席卷西欧,震撼美国人心,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受到打击,英国的处境获得美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同情,美国逐渐偏向英法。罗斯福等人认为:打破《中立法》的限制,扩大对英国的援助,把美国的安全线建立在英吉利海峡,是保卫美国的上策。由此,美国在二战中的外交政策逐渐从中立转向援助英法。他在《炉边谈话》中指出:如果美国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美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事实上将可能延续至美国的战火拦截在欧洲。1941年1月,《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经过激烈辩论,先后在众议院、参议院获得通过。其主要内容是,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现款购买”的原则被废除。《租借法》的通过,标志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奠定美英同盟的基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阶梯。

——摘编自王中文《从<中立法>到<租借法>-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租借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租借法》。

6 . 材料   194049日凌晨430分,德军展开了对挪威的入侵。德国动用了海军、空军和陆军的一大批兵力。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挪威政府举棋不定,军队接到的命令仅仅是进行“局部而且是秘密地动员”。挪威皇室、政府从首都向腹地撤退时,通敌组织“第五纵队”头自吉斯林宣布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新政府,要求挪威人民立即停止一切抵抗,并与德国缔结和约。到49日中午时分,挪威人口最集中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主要的武器库、粮仓、参谋总部和各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文件悉数落入德军手中。被盟军抛弃的挪威军队残部于610日被迫投降,德军完全占领了挪威。挪威战役期间,挪威伤亡约1700人,英国伤亡约4400人,法国和波兰部队损失530人,而德军战死11人,失踪2375人,伤残1604人。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抗击德军入侵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挪威战役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于1941129日向日本宣战。宣战公告中中国政府谴责日本“残暴成性”“执迷不悟”“甘为破坏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致使“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显然,中国对日宣战,宣布“废止”一切中日约,日本割占台湾的条约依据已被中国单方面否定。这是改变台湾法律地位的第一步,随后又得到国际社会和日本的认同。总之,宣战的目的,是“保卫我国的独立生存,消灭侵略国的侵略野心和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和平与人类福利”,而“条约的废止是战争的必然的效果”。

——摘编自李育民《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简述中国政府向日本宣战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8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引起了苏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有不少人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大多数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在双方缔结条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苏联政府不愿过早地表现出对德国的友好态度。于此同时,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也没有立即改变反法西斯路线。

19399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无力帮助波兰抵抗德国。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苏联报刊上揭露法西斯暴行、报道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文章不见了,一切反法西斯的言论一夜之间便在报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与赞扬。苏联媒体关于德国的报道集中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陈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德国宣传策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初苏联对德谨慎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给苏联带来的影响。
2022-04-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12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英美得以渡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在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10 . 材料   19407月,纳粹德国对英国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包括伦敦在内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遭到重创。数万民众无处躲避,只能自发前往地铁站、教堂、地下室等地寻求庇护。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带来公共安全隐患和传染病风险,数量庞大的工人缺少安全的休息场所,也为战时生产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英国共产党的呼吁和《工人日报》等舆论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开始主导民众防空设施的建设,并在地方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协助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民众防空体系,为伦敦市民提供了伙食、医疗等基础保障,维护了伦敦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防空洞生活的有序开展得益于社会各界协作和全民参与,其过程不仅表现出英国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乐观精神,也改善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摘编自赵媛春《二战时期伦敦民众防空体系及防空洞生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控体系的原因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控体系的意义。
2022-0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