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控制相应的生命活动(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I.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青藏高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为了解全球变暖对高原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建造了6个大型开顶箱(15m*15m*2.5m),模拟增温对洛桑尖蛛和弱小皿蛛的行为响应的实验研究。
(1)雄洛桑尖蛛在交配期会先跳到雌蜘蛛的网上,拨动蛛丝并“跳舞”来吸引雌性的注意,这属于种间的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环境信息

(2)高原上建造的6个大型开顶箱仅允许极少数飞行能力较强的昆虫正常出入,以保障虫媒植物的结实不受传粉者限制。为构建用于探究增温引起土壤干旱对蜘蛛数量的影响研究的开顶箱,下列①-⑤选项中,实验组为_________;对照组为___________ (编号选填)
①选择植物群落组成一致的样地②选择植物群落组成不一致的样地③箱内安装土壤温湿度记录仪④四周围上0.2mm*0.2mm钢丝纱网⑤四周立面安装8mm厚钢化玻璃,顶上交错安装倾斜45°的不连续玻璃条
(3)研究发现,增温开顶箱内,2017-2020年洛桑尖蛛(体长a mm)数量明显降低,而弱小皿蛛(体长b mm)数量明显升高。这种种群密度改变的原因,从下列①-⑤中选择并排序_______ 。(a、b代表某一体长)
①生产者生物量改变②分解者迁出率改变③蜘蛛猎物种群密度改变   ④无机环境改变⑤能量流动方向改变
II.科研人员统计了2017-2020年增温组和未增温组两种蜘蛛结网网眼的大小,结果如图所示。

   

(4)洛桑尖蛛和弱小皿蛛捕获的昆虫根据其体长可分为三类:e类昆虫:体长10—16mm,f类昆虫:体长4—6mm,g类昆虫:体长1-3mm。据图推测,2017-2020年间,洛桑尖蛛捕获昆虫类型变化的是(       
A.e类→f类B.f类→e类C.g类→f类D.g类→e类

(5)在高寒草甸,较小或中等体型的昆虫多以禾本科植物为食,而较大体型的昆虫则多以杂草类植物为食。据图推测,2017-2020年间,开顶箱内禾本科植物数量_______(编号选填:①上升/ ②下降/③不变)。在统计箱内禾本科植物种群数量时,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
A.样方法B.样线法C.标志重捕法D.直接计数法

(6)据图分析,蜘蛛改变织网网眼大小这一行为变化(        
A.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B.使两种蜘蛛的种间关系转变为正相互作用C.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D.是适应生物和无机环境变化的表现

III.早期蜘蛛营地表打洞生活,大约两亿年前,随着被子植物的繁盛,蜘蛛经历了在地表打洞→在空中结不规则的网→在空中结规则的网的行为演化。科研人员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蜘蛛大脑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7)由题干和图可知,与蜘蛛栖息地生态位同时改变的还有(       
A.脑神经元的复杂程度B.食物生态位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8)蘑菇体神经元不仅与触觉、视觉、听觉的整合有关,还会参与嗅觉学习和记忆。下列叙述合理的有
A.蘑菇体神经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蘑菇体神经元体现了生物行为从复杂到简单C.蜜蜂在花丛中来回采蜜的行为与蘑菇体有关D.结网蜘蛛比打洞蜘蛛具有更多的空间记忆能力
2 . 秋冬季节是感冒多发季节,人在感染流感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发烧、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感冒发烧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受流感病毒作用,机体释放的致热因子,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升,体温由37℃升高到39℃左右,一方面,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肌肉收缩,使产热量增加,同时,使_______,使散热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最终导致体温升高。
(2)在感冒发烧的过程中,即使身处温暖环境,仍有可能觉得寒冷,这种感觉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发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原因是体温过高使细胞内______________
(3)流感病毒作为抗原,能激发人体产生_______免疫,同时来自骨髓的巨噬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
(4)已知呼吸道上皮细胞膜上Q蛋白是流感病毒抗原蛋白M上结合区域(HA),介导病毒侵入细胞。研究人员以流感病毒抗原M(受体结构区域HA)为靶位点,初步开发了多种抗该病毒的抗体药物,并利用SPR法检测抗体的中和作用(中和作用是指抗体与病毒结合,并阻止病毒吸附、感染细胞的效应)。下图是SPR法检测抗体中和作用的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案分别是:

对照组:将纯化的流感病毒HA固定于传感器芯片,在缓冲液中加入纯化的Q蛋白,流过传感器,通过接收器检测Q蛋白与HA的相对结合量。
实验组:将纯化的流感病毒HA固定于传感器芯片,在缓冲液中加入__________流过传感器,在结合稳定后在缓冲液中加入__________,流过传感器,通过接收器检测Q蛋白与HA的相对结合量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的作用效果更佳。
(5)一个抗原分子上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能被特异性抗体识别的位点,因而在治疗严重流感患者时,联合使用不同的抗体可发挥更强的效果,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2024-01-1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包括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前者分布于皮肤和黏膜中,后者分布于中枢中,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二者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下图1为下丘脑温度与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间的关系示意图,图2为机体在感受到温度变化后进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下丘脑视前区(POA)和背内侧(DMD)两个区域分别促进散热和产热,POA对DMD有显著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放电频率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兴奋次数。A、B和A'、B'代表相应的神经元。
(1)图2中编号①所示结构的功能是___________。
A.形成感觉B.产热或散热
C.传导神经冲动D.将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2)体温调定点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结合图1分析可知,实线___________代表冷敏神经元。
(3)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常会引起发热等症状。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①体温上升期,机体会感觉到发冷,机体产生冷觉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冷敏”或“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变大。此时除皮肤苍白外,骨骼肌不随意地节律性收缩,出现“寒战”。
②高温持续期,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时人体的血流速度加快,可促进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病患处快速集结,增强免疫。
③当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等途径来增加散热。(至少答两点)
(4)进一步研究发现,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产生“低体温症”,而DMD持续兴奋却不会产生“高体温症”,并且这现象与环境温度无关。据题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2024-01-03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大脑左、右两半球在短时记忆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我国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科研人员训练小鼠执行一个短时记忆任务,从而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小鼠(M鼠)。具体做法为:给予小鼠右侧胡须强刺激,刺激由________神经传至大脑皮层A区,1s(短时记忆阶段)后,小鼠通过舔右侧水嘴来报告胡须受到强刺激(如图1);反之,若给予右侧胡须弱刺激,则小鼠通过舔左侧水嘴进行报告。

(2)为探究A区的作用,分别抑制左半脑或右半脑的A区,观察M鼠舔水嘴的行为表现,得到图2所示结果。

据实验结果推测,抑制M鼠________侧半脑A区可导致舔舐水嘴错误率上升幅度更大,且该侧半脑与________引发的短时记忆相关。
(3)大脑左、右两半球分别接收来自小鼠对侧肢体的信息,控制对侧肢体的动作,M鼠右侧胡须的感觉信息会首先到达左侧半脑。科研人员认为M鼠舔右侧水嘴行为有两种可能机制:一是感觉信息输入的一侧半脑主导,二是支配对侧肢体的半脑主导。为此需进一步设计实验,实验组的方案为:
步骤1:用训练M鼠的方法,训练出N鼠。具体表现为:刺激右侧胡须,强刺激下舔左侧水嘴,弱刺激下舔右侧水嘴。
步骤2:________
步骤3:统计N鼠舔水嘴的正确率。
(4)支持上述机制二的实验结果为:________
2023-09-05更新 | 3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针灸是我国医疗史上的瑰宝,但针灸的机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不被人所知,我国韩济生院士为探究针刺镇痛的原理做过相关实验。针灸针尖尖端达到肌肉肌腱水平时,在此处注射普罗卡因(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后,针刺镇痛的效果就百分之百被阻断。
(1)根据该实验针灸是通过______调节来发挥镇痛作用的,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
(2)科学家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镇痛效果是由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实验材料:若干只健康大鼠,以及各种操作器械材料,实验镇痛效果的检测方法不做要求。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分为A、B、C、D四组
②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_______
③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   
则预期结果: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些物质是强啡肽和脑啡肽。现为了进一步探究针刺刺激后,强啡肽和脑啡肽的释放原理,科学家研制了电针和TEAS装置(该装置通过不同电针频率测量镇痛效果相对值)。实验结果如下图,(图中虚线代表给大鼠脊髓注射正常动物血清所引起的镇痛效果,作为电针镇痛对照值)。请推断电针频率与物质释放的关系(抗体可以使相应物质失去作用):________________
   
(4)在镇痛药物充足的今日,针刺镇痛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对镇痛药物,针刺镇痛的优点有哪些?(举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
6 . 过量饮酒可能导致成瘾,危害健康。研究人员对小鼠的酒精成瘾机制进行了研究。

(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
(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
时期 处理
成瘾前期第1~3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
第4~5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
成瘾期第6~19天无限量供应水和15%酒精
成瘾后期第20~22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
第23~26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

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据图10可知,丙组小鼠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说明已经成瘾。
(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d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d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如图所示),d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


①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_______(兴奋/抑制)状态。
②利用光遗传技术进行检验,实验组相关处理是第一组BCFG、第二组________以及对照组。
A.以甲、乙组小鼠为实验材料
B.另取接受过铃声训练的小鼠为实验材料
C.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
D.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钠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
E.未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蛋白质的基因
F.进行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
G.在第4~5天和23~26天进行光激发
③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4)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上述研究的应用前景_______
2023-05-17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等级班)
7 .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与衰老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是导致AD发病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AD患者中糖尿病(DM)患者占90%以上,是AD的最强风险因素。研究人员认为,针对糖尿病(DM)患者给予有效的早期干预来预防和治疗AD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知障碍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_异常或萎缩有关。
(2)糖尿病(DM)的常见类型有I型和Ⅱ型,I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患者,病因通常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没有明显降低,据此分析针对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的降糖机制可能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一定途径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并加速Aβ清除.据此分析DM是AD最强风险因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Aβ寡聚体可以与神经元结合,使胰岛素受体从细胞膜上脱落,说明Aβ对DM存在_________调节。
(4)现有DM模型大鼠若干只及胰岛素等相关试剂,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检测大鼠相关部位的Aβ含量(检测方法不做要求),验证对DM患者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AD,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24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8 . 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某日王安石在28°C的屋里补充足量的米饭和饮用水后走出屋子进入零下5°C的院子里赏梅。他偶得几句,信手写下《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图1为王安石体内在此过程中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根据曲线变化趋势推测该指标最可能是_____。

A.胰高血糖素含量B.人体体温
C.血浆渗透压D.甲状腺激素含量
2.此时王安石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不会出现_____。
A.心跳加快B.瞳孔放大C.膀胱收缩D.胃肠蠕动减慢

图2为王安石体内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号表示抑制。

3.甲是_____,b是_____,能分泌ADH的是_____(甲/乙/丙)
4.图2可体现的激素调节机制有_____。
A.协同B.分级C.反馈D.拮抗
5.除了甲状腺素的分泌,此时王安石体内还会出现的调节有_____
A.骨骼肌非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
C.立毛肌收缩D.汗腺分泌减少

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图3是WAT和BAT细胞结构模式图。小柴猜想此时王安石主要通过BAT分解脂肪以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

6.请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小柴猜想的合理性。_____
小时候王安石看到梅,闻到香气,小柴老师告诉他这种植物叫“méi”,并在黑板上写上“梅”字。成年后王安石没有看到梅就知道远处有香气的是梅花。
7.小时候王安石将具体植物特征与“梅”字联系起来需要经过的语言中枢包括_____。(选填编号)
①躯体感觉中枢 ②视觉中枢 ③视性语言中枢 ④听觉中枢 ⑤听性语言中枢 ⑥运动性语言中枢
8.成年后王安石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会产生兴奋的环节有_____。
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效应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离坚白”是中国先秦公孙龙的著名诡辩。公孙龙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会看出它是否坚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只能感觉到其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
9.根据你对小时候王安石学习过程的理解,评价此观点_____。
A.正确,因为确实不能同时感受到石头的白色和坚硬
B.正确,因为感受器接收外界刺激具有特异性
C.错误,因为同一感受器能同时接受不同的外界刺激
D.错误,因为人能够将不同感受器接受的刺激进行整合
2023-03-10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9 . 肠道菌群能通过菌体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也能通过调节影响肠道菌群,部分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Ⅰ摄取肠道菌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________,然后传递给细胞Ⅱ________(填名称),细胞Ⅱ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Ⅲ结合,同时分泌细胞因子。
(2)细胞因子含量上升,促进下丘脑分泌物质a。物质a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最终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
(3)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嗜铬细胞分泌5-HT,5-HT与迷走神经元上的________结合,引起迷走神经产生兴奋,信号沿着外周神经传递到脑,进而产生呕吐反射,同时兴奋传递到________产生痛觉。呕吐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
(4)研究表明,长期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抑郁症。抑郁症情况越严重的大鼠对糖水的偏好度越低,明暗箱实验中停留在明箱的时间越短。药物X能通过缓解肠道炎症治疗抑郁症。L-茶氨酸能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科研人员探究生理盐水配制的L-茶氨酸是否是通过缓解肠道炎症来治疗大鼠的抑郁症,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全下表:
实验步骤的目的

实验步骤的要点

动物分组将所有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A)、模型组(B)、________(C)、茶氨酸组(D)
制作抑郁症模型鼠实验中除A组以外,其他各组大鼠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制作抑郁症模型鼠
实验处理A组和B组________,C组每日用一定浓度的药物X溶液10mL灌胃,D组每日用10mL L-茶氨酸溶液灌胃,连续灌胃28天
指标测定先对各组大鼠进行实验________并观察,再解剖并检测________
10 .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2022-10-28更新 | 685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新教材辽宁生物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