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0 道试题
1 . 人的血红蛋白HbA是由两个α珠蛋白链和两个β珠蛋白链组成的四聚体(α2β2)。人体中每条16号染色体上有两个串联的α珠蛋白基因(HBα1和Bα2),每个基因表达a珠蛋白链的结构和量均相同,每条11号染色体上有1个β珠蛋白基因。如果人体α珠蛋白链的合成不足,会导致其与β珠蛋白链的比例失衡,引起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称为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地贫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轻度对健康影响较小,而中重度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α地贫的严重程度与缺失α基因的个数相关,下表显示了α珠蛋白链基因缺少的个数与α地贫表型之间的关系,表中α0表示缺基因,α+表示正常基因。

家族成员

表型

基因型

α链的合成比例

重症(早期死亡)

α10α2010α20

0%

父亲

中度贫血(致残)

α1+α2010α20

未知

女儿

中度贫血(致残)

α10α2+10α20

未知

儿子1

轻度贫血(标准型)

α1+α2+10α20

未知

儿子2

静止型(无贫血症状)

α1+α2+1+α20

75%

(1)如果在减数分裂的DNA复制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上的一条DNA单链发生了碱基改变而未修复,在形成配子时,带有突变基因配子的比例是______
(2)从A—D中选出导致α珠蛋白链含量减少或降为0的原因______。(多选)
A.带有α珠蛋白链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B.基因的碱基替换导致α珠蛋白链稳定性降低
C.因异常重组导致α珠蛋白基因片段拷贝数减少
D.因异常重组导致α珠蛋白基因片段拷贝数增加
(3)根据表中父亲和子女的表型,判断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母亲α链合成的比例为______
(4)若轻度贫血的女性(若a基因的缺失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上)与基因型为α1+α2+1+α2+男性婚配,则后代患贫血的程度为
A.重症B.中度贫血C.轻度贫血D.静止型
(5)若轻度贫血的女性(若a基因的缺失发生在同一染色体上)与基因型为α1+α2+1+α2+男性婚配,则后代患轻度贫血的概率为______
2024-04-2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
2 . 番茄是两性植物,既可自花授粉也可异花授粉,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是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1)目前番茄雄性不育ms系的应用最为广泛。ms基因是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番茄雄性不育的基因。研究发现,该基因与野生型可育基因MS在DNA序列上的差别在于ms基因的启动区-151bp位置处有一个由398个核苷酸组成的片段插入,由此可见该种雄性不育株的变异类型是___。已知MS对ms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MSms的植株随机传粉两代,F2中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___
(2)番茄幼苗茎秤有两种性状,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研究者将苗期紫茎雄性可育和苗期绿茎雄性不育两种纯合品系杂交,F1自交,并对F2在苗期和结果期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
F2检测单株数可育株不育株
苗期紫茎植株90891
苗期绿茎植株90189
①上述结果说明ms基因与绿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
②该发现对于育种工作者筛选雄性不育株有什么启发?___
(3)除挖掘不育基因外,DNA甲基化也逐渐成为研究植物雄性不育的重要方向,有望进一步揭示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欲研究DNA甲基化在番茄雄性不育中的作用,合理的方案包括___
a.比较雄性不育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基因组序列差异
b.比较雄性不育株和野生型植株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
c.比较雄性不育株和野生型植株中甲基化基因的表达情况
d.研究DNA甲基化对花器官形成或发育相关特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e.研究甲基化抑制剂对雄性不育株和野生型植株育性的影响
(4)目前雄性不育株多以自然变异为主,可供研究或应用的数量有限。国内某科研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雄蕊特异基因SISTR1成功获得了雄性不育番茄。该研究的意义是___
2024-04-24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九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3 . 为研究青蒿琥酯对小鼠体内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材料:小鼠宫颈癌细胞、生理状况相同的同周龄雌性健康小鼠若干、青蒿琥酯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顺铂溶液(抗癌药物,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电子天平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适量小鼠宫颈癌细胞稀释成单细胞悬液,无菌条件下接种于生理状况相同的同周龄雌性健康小鼠左后肢背部皮下,适宜条件下饲养,选出已成瘤的小鼠240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组: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适量___,作为肿瘤对照组;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等量___,作为阳性对照;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青蒿琥酯溶液;另取8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同周龄雌性健康无移植瘤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编号丁组。
②连续处理若干天,每隔10天处死各组中20只小鼠,检测小鼠移植瘤的___并记录,通过与肿瘤对照组的平均值比较,计算各组的抑瘤率。
(2)分析与讨论:
①分析结果发现:乙组和丙组的抑瘤率比甲组高,并且两组的小鼠抑瘤率相近,说明___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琥酯可能是通过促进移植瘤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其抗瘤活性。为验证上述作用并确定青蒿琥酯作用的适宜浓度,设计细胞实验:___
4 . 除草剂乙草胺主要通过造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导致幼苗细胞死亡。下图为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图像及染色体桥形成模式图。在着丝粒移向两极时,染色体桥会在两着丝粒间的任意位置断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后期染色体桥断裂,变异染色体的基因数目或排序改变
B.制作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染色体桥形成于四分体染色体互换,断裂在减数分裂I
D.乙草胺能使有丝分裂的间期时间延长,分裂期细胞减少
5 . 野生型果蝇(2n=8)都是灰体红眼的纯合子,在自然繁殖过程中会出现某些性状的突变体。某兴趣小组同学以野生型及相关突变型果蝇为材料,开展有关遗传学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野生型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有________种,有丝分裂后期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与一只白眼雌果蝇杂交,F1中红眼均为雌果蝇,白眼均为雄果蝇,说明基因A/a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F1果蝇随机交配得F2,F2雌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黑体受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以野生型灰体果蝇与突变型黑体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究此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只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果蝇翅型的野生型和长翅由一对基因B/b控制,野生型和残翅由另一对基因D/d控制。两只野生型果蝇相互交配,F1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残翅♀∶野生型♂∶长翅♂∶残翅♂∶无翅♂=6∶2∶3∶3∶1∶1。
①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别是________,F1的野生型雌果蝇与无翅雄果蝇相互交配,F2的野生型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②果蝇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组成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性染色体组成

XX

XY

XXY

XO

XYY

性别

雌性

雄性,可育

雌性

雄性,不育

雄性,可育

(注:性染色体组成为Y0、XXX、YY的个体均在胚胎时期死亡)
由此表可知果蝇的性别并不是由Y染色体决定,而是由________决定。
6 . 下图甲和乙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高等动物(2n)卵巢中细胞分裂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正常情况下甲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2)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从乙图所示细胞可以判断出,在由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______发生部分交换。
(3)丙图中a、b、c柱表示核DNA的是______,图乙属于图丙中类型______的细胞。在图丙的4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
(4)下图是该动物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变化示意图,部分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均导致精子死亡。

①图中变异的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这种变异改变了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______
②按B方式产生的精子中致死的比例为______
7 . 生产中培育香蕉脱毒苗常用的方法是(       
A.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B.人工诱导基团突变
C.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
D.取茎尖分生区组织进行组织培养
2024-04-18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
8 . 60Co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 通过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 通过下图所示操作培养西葫芦优良品种。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B.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
C.④处理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③应挑选幼苗中叶片大、茎秆粗壮的个体即为单倍体
9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1963年美国科学家首先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其能阻碍肿瘤细胞的分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该药于1992年年底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对常规化疗无效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研究发现,紫杉醇对多种癌症都有一定的疗效。最初,用于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紫杉醇都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从36棵60年生大树的树皮中才能提取到大约1g紫杉醇,可治疗一个癌症患者。红豆杉树生长速度较慢,直径20cm的树需生长10年,而目前紫杉醇的年需要量达500kg。红豆杉属植物共有11个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等地,目前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人工栽培,不过,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方法来生产紫杉醇及其合成前体是扩大紫杉醇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
利用红豆杉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的基本方法如下:

利用离体培养的红豆杉细胞生产紫杉醇能否实现工业化,关键是要提高培养物产量和紫杉醇含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1)图中①过程表示_____,②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_,细胞悬浮培养时振荡的意义是_________。作为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紫杉醇是否是红豆杉生长发育所必须的_________(填“是”或“否”)。
(2)写出一个开发利用红豆杉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获取紫杉醇的意义:_____________。依据文中资料和图示的技术流程,为了扩大紫杉醇的产量,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_______
(3)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得药物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甲、乙是具有24条染色体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用到甘露醇以促进体细胞融合
B.理论上新型药用植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并且是可育的
C.若体细胞杂交成功,杂种细胞发育成的植株就能产生药物A和B
D.杂种细胞发育成植株的过程依赖于激素调控下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2024-04-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0 . 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被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的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的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单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未分裂
B.可构建10种野生型玉米单体并测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玉米单体在减数分裂Ⅰ的过程中,可观察到10对四分体
D.若突变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