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高
B.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C.化疗药物干扰DNA的复制,只对癌细胞起作用
D.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2019-02-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研究发现,辣椒素受体—TRPV1通道与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炎症痛有密切关系,枸杞多糖(LBP)能缓解这种疼痛,科学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
(1)辣椒素受体分布于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在化学物质、机械和热刺激下通道打开,Ca2+或Na+内流,导致神经产生___________,传至__________产生痛觉。
(2)福尔马林(FM)是常用致痛剂,致痛表现集中在两个时间段,注射后0~5分钟,是FM直接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起的,注射后15~25分钟,是刺激后释放到组织液中的炎症因子(可导致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的。将若干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处理如下表。记录各组小鼠因疼痛发生的缩足行为,结果如图1。

分组

0~7天连续灌胃

第7天灌胃实验后右后足底皮下注射

适量LBP

适量1%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1%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生理盐水

比较___________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___________,由此推测LBP仅对___________引起的疼痛存在缓解作用。
(3)炎症因子IL-6作用的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

IL-6通过___________和促进含有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导致细胞膜上TRPV1蛋白量增加,从而增加了细胞对外界刺激(疼痛)的___________
(4)研究者推测LBP通过抑制IL-6的释放发挥药效,为了验证这一观点,选择下列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A.离体神经元
B.胶质细胞(一种能释放IL-6的细胞)
C.辣椒素(TRPV1的激活剂)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
第一组A和B共同培养测定A中Ca2+浓度检测③
第二组加入C同上同上
请完成上述实验设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则能还明IPP通过地制IL-6的释放发挥药效。
(5)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为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一种思路:___________
2023-12-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
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___处理。
(2)实验中Ⅰ~Ⅳ组的小鼠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经___________感染。
(3)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血清中的抗体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___(填“细胞内”或“细胞外”),是活化的T细胞通过___________免疫方式消灭的。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4)在特异性免疫中,抗原经巨噬细胞的摄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与T细胞识别。由图3可知,能有效消杀细菌X的是___________细胞,而不是__________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
4 . IDH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产生代谢产物D-2HG,并分泌至肿瘤细胞间,研究者为探究D-2HG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
(1)将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____________识别并结合后,前者溶酶体膜与细胞膜融合,通过___________方式释放溶酶体内的颗粒酶B,使肿瘤细胞裂解。
(2)研究发现,经D-2HG处理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肿瘤杀伤力下降。为探究D-2HG的作用机制,将适宜浓度的D-2HG加入含细胞毒性T细胞的培养基中,检测结果如图1和图2。

①推测产生图1结果可能的原因,推测一:D-2HG___________细胞毒性T细胞合成颗粒酶B;推测二:D-2HG_____________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颗粒酶B。
②结合图2结果,阐述你支持上述哪种推测及理由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D-2HG处理的细胞毒性T细胞内LDH(催化丙酮酸合成乳酸)活性下降,且耗氧速率增加,从而产生具有毒害作用的ROS。下列关于D-2HG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推测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A.抑制LDH基因的表达
B.抑制无氧呼吸
C.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D.提高ROS水平,减弱肿瘤杀伤力
E.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4)研究者对IDH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综上所述,请你提出治疗IDH基因突变肿瘤的方案____________
5 .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然而病毒的不断变异对现有疫苗的接种效力提出挑战。
(1)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其表面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ACE-2结合而侵入细胞,S蛋白作为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免疫反应,其中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通过结合S 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RBD)中和病毒,进而阻断其侵害过程,因此RBD是疫苗开发的重要靶点。
(2)多种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株在RBD区域出现突变。研究者比较病毒野生型和最具代表性的5种突变株的RBD氨基酸序列,找到一小段保守序列RBD9. 1,并展开研究:
实验组小鼠:注射含RBD9. 1的缓冲液;
对照组小鼠:注射含野生型病毒RBD蛋白或乙肝病毒抗原的缓冲液,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
实验一:取各组小鼠的血清与ACE-2蛋白和野生型病毒RBD蛋白混合,检测RBD和 ACE-2结合情况。
据图1分析,乙组和丙组阻断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但由于_______,导致丙组的阻断率低于乙组。
为进一步评估RBD9. 1血清对病毒的中和能力,研究者将各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病毒 野生型、5种突变株混合,检测ACE-2过表达细胞的病毒感染率,发现_______,说明 RBD9. 1血清能有效中和野生型病毒及其突变株。

实验二:用RBD9. 1刺激各组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发现仅乙、丙两组检测到细胞毒性T 细胞比例、IL-2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提高,表明RBD9. 1可以诱导小鼠产生_______免疫记忆。
(3)某些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引发ADE效应(图2),加重病情发展。 为探究RBD9.1抗体能否通过Fc-FcγR相互作用介导最新流行突变毒株产生ADE效 应,请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
①Fc段突变的RBD9. 1抗体;②RBD9. 1抗体;③FcγR抗体;④表达FcγR的 细胞D ;⑤FcγR基因敲除的细胞D;⑥最新流行突变毒株 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实验组

I 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 II 细胞培养瓶中

细胞的病毒感染率

对照组

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 V细胞培养瓶中


____________
(4)依据本研究,你是否支持针对RBD9. 1进行新型疫苗研发,请说明理由_______
2023-01-09更新 | 4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研究发现调节T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其抗肿瘤疗效。为探究ATPIF1基因对CD8+T细胞(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________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实验一:研究人员选取了同等数量同等周龄的野生型小鼠(A)和ATPIF1基因沉默的小鼠(B),检测A、B两组小鼠CD8+T细胞分泌IFN-γ(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T细胞活性)的量,结果如图。

实验说明ATPIF1基因沉默的小鼠比野生型小鼠的CD8+T细胞活性更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与野生型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研究人员在A、B两组小鼠的腋下注射黑色素瘤细胞,再将野生型小鼠均分为A1、A2两组,将ATPIF1基因沉默的小鼠均分为B1、B2两组。3天后,对A2、B2的小鼠注射CD8+T细胞抗体,以消除小鼠CD8+T细胞的作用(实验操作如左图)。14天后,对比4个组小鼠的黑色素瘤的重量,结果右图。

据右图可知,沉默ATPIF1基因可以________肿瘤生长。注射CD8+T细胞抗体清除CD8+T细胞的作用后,A2和B2基因沉默的小鼠肿瘤重量均________
(4)综合实验一、二,解释B1组小鼠黑色素肿瘤细体积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致使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抗PD-L1抗体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药物,研究人员猜测抗PD-L1抗体与ATPIF1基因沉默的小鼠在治疗肿瘤上具有叠加效果,在上述实验完成的基础上,请从下列选出合适的选项设计完成一组实验并写出预期结果证实该推测。
①黑色素瘤细胞       ②抗PD-L1抗体       ③CD8+T细胞抗体
④A1组小鼠       ⑤A2组小鼠       ⑥B1组小鼠
⑦B2组小鼠       ⑧检测IFN-γ的量       ⑨检测黑色素瘤的重量
实验步骤:
________小鼠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06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科研人员利用B、L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到图1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

(1)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_________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___________细胞,大量裂解供体肝细胞,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
(2)移植后,三天内死亡的大鼠不计入生存率统计范围,以排除_______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丙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组大鼠肝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4)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____________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____________甲组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②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凋亡,由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5天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③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用____________的L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
(5)免疫抑制剂常作为器官移植的手术后用药,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依据“免疫耐受”的研究,你认为既能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又能避免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新的医学途径(或设想)可以是____________
8 .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引起系列免疫反应。当病毒上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时,受到攻击的细胞释放干扰素,干扰素阻碍病毒感染,并激活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反应,图1图2为相关电镜图像。

(1)干扰素属于_____类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的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
(2)图1中的X为_____细胞,图2中的Y为_____物质。
(3)用文字箭头图写出新冠病毒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过程_____
(4)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三大类。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下图。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结合的抗体1,T处固定有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红色。C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与抗体1结合也呈红色。

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若检测结果为阴性,显色结果为_____,若检测结果为阳性,红色T线部位为_____的复合物。在普遍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不宜采用_____
2023-01-07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9 .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与HIV结构相似,可引起猴出现艾滋病样症状。
(1)CD4+ 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种,在___________中发育成熟后,在其表面蛋白α4β7等物质的介导下识别并结合血管内皮细胞,随后沿着血管进入肠组织。HIV和SIV主要侵染肠组织中的CD4+ T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增殖,从而破坏宿主的___________免疫。
(2)ART疗法是当前较为常用的艾滋病治疗方法。司他夫定是ART的常用药物之一,其结构与脱氧胸苷相似,但不能参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可在逆转录过程中___________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与酶的结合,发挥治疗作用。
(3)甲研究小组制备α4β7的抗体,以感染SIV的猕猴为动物模型,对如下表所示的两种治疗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检测猕猴的血浆和肠组织中SIV的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阶段Ⅳ

阶段Ⅴ

方案1

SIV感染

ART

ART+α4β7抗体

α4β7抗体

无治疗

方案2

SIV感染

ART

ART+对照抗体

对照抗体

无治疗

注:α4β7抗体不损伤CD4+ T细胞。
         
①图1和图2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两种方案中ART均能抑制血浆和肠组织中SIV的增殖,且方案1的整体治疗效果更好。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② 结合实验结果及(1)信息,推测α4β7抗体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
(4)乙研究小组使用本小组保存的SIV和α4β7的另一种抗体(不损伤CD4+ T细胞)重复了上述实验(其它实验材料均与甲研究小组相同)。结果显示,方案1和2的曲线在五个阶段均几乎重合,且与甲小组实验结果中方案2的曲线相似。造成两个研究小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
A.两个研究小组所用的病毒来源不同
B.甲组使用的SIV发生过变异,不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C.乙组使用的SIV发生过变异,其增殖不受到ART的抑制
D.甲组使用的α4β7抗体具有某种未知的作用,可以抑制SIV在停药后的增殖
E.乙组使用的α4β7抗体已失效,不能与CD4+ T细胞表面的α4β7结合
2023-11-0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A卷
10 . T细胞可以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自身而产生免疫逃逸。为应对免疫逃逸,研究者分离出患者的T细胞,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T细胞表达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培养后再输回患者体内,即可进行肿瘤免疫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T淋巴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经分裂、_________产生,在________中发育成熟。由图1可知,通过___________的特异性结合,可刺激CAR-T细胞释放颗粒酶、穿孔素及多种细胞因子,高效杀伤肿瘤细胞。

(2)研究发现,输入人体的CAR-T细胞,一部分转变为另一种非特异失去杀伤能力的细胞,导致其杀灭肿瘤的功能减退。为了研究这一变化的原因,研究者构建体外模型,设计一种针对胰腺癌等癌细胞表面特有抗原M的CAR-T细胞,简称M-CAR-T,开展如下实验:
将制备的M-CAR-T细胞与胰腺癌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将与胰腺细胞接触过0天、28天的M-CAR-T细胞即M-CAR-T(0天)、M-CAR-T(28天)及不能特异性识别胰腺癌细胞抗原M的另一种CAR-T细胞(CD19 CAR-T)分别与胰腺癌细胞共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M-CAR-T(0天)

CD19 CAR-T

M-CAR-T(28天)

胰腺癌细胞存活率(%)

0

110%

90%


注:细胞存活率=处理组/对照组
①图1、2和上表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M-CAR-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一段时间后,M-CAR-T细胞中S基因表达增加,同时其结构功能更倾向于非特异细胞。欲验证S基因的表达与非特异细胞形成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实验,解释M-CAR-T失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4)M-CAR-T细胞免疫作用减弱除了(2)中提到的原因,推测实际使用中还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M-CAR-T作用减弱或者无法在治疗中使用?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点)
2022-01-26更新 | 3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