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8 道试题
1 .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疾病。研究表明,与有症状的患者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专家称猴痘病毒不太可能大流行,但疫苗储备仍应被重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猴痘病毒入侵机体后首先会被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抵御
B.猴痘病毒入侵机体后在组织液中大量增殖,需细胞免疫参与消灭
C.接种灭活猴痘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防御
D.保持社交距离有利于阻断猴痘病毒的传播
2022-10-17更新 | 535次组卷 | 6卷引用:4.3 B、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同步精品讲义(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2018-06-10更新 | 364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3 .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近期科研人员发现发生细菌感染的伤口在愈合时也受到这两种激素调控。

(1)受伤时中性粒细胞会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性粒细胞属于第一道防线
B.中性粒细胞表面不存在MHC分子
C.中性粒细胞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
D.中性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细胞表面无抗原受体
(2)胃饥饿素和瘦素可以在以下哪些地方能被检测到?     
A.血浆B.组织液C.下丘脑细胞内液D.胃液
(3)结合图,下列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作用关系最相似的一组激素是     
A.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B.催乳激素和生长激素
C.孕激素和雌激素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结合图,下列关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脂肪细胞不含有胃饥饿素的基因
B.瘦素抑制食欲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下丘脑细胞上有胃饥饿素和瘦素的受体
D.胃细胞和脂肪细胞可能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单核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区周围的单核细胞并没有直接参与消灭细菌,而是通过释放胃饥饿素来促进伤口愈合。左图和右图对比了正常小鼠和单核细胞缺失小鼠的受到感染伤口愈合情况,其中单核细胞缺失小鼠伤口愈合比较缓慢。

(5)对比图,单核细胞缺失小鼠伤口愈合时会出现的异常情况         
A.伤口附近没有单核细胞和胃饥饿素B.血管过度增生
C.脂肪细胞大量堆积D.瘦素水平异常升高
(6)在正常小鼠体中,瘦素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单核细胞可以分泌胃饥饿素调控瘦素,对该过程有抑制作用。为探究该抑制作用发生在脂肪细胞还是血管上皮细胞上,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请选择下列编号完善表格。
①胃饥饿素②瘦素③胃饥饿素和瘦素④空白⑤检测细胞的数量⑥检测瘦素含量                            

实验分组

添加激素

实验细胞

检测指标

1

胃饥饿素、瘦素

血管上皮细胞

II

2

I

血管上皮细胞

3

胃饥饿素

脂肪细胞

IV

4

III

脂肪细胞


I:______ II:______ III:______IV:______
(7)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小鼠容易发生伤口感染,是否可以通过注射胃饥饿素促进伤口愈合?请分析阐述原因_________
2023-03-12更新 | 5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4 . 关于免疫应答
受埃博拉病毒感染后,会引发人体产生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图表示该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出现的部分免疫应答过程。其中,①-⑨表示细胞或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功能上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的第______道防线。
(2)图中⑤和⑧分别代表____________细胞。
(3)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方面的具体表现为______
(4)研究表明,佩戴口罩不但可以降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的概率,还可以降低健康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其原因是______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防止病原体扩散D.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5)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角度分析,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并呈递多种抗原是因为______。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组成B.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2022-12-27更新 | 5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学试题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
名校
5 .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以解决肿瘤细胞表面 抗原密度较低而难以激活免疫反应的问题。据图分析,该“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是(  )
A.杀死肿瘤细胞B.激活细胞免疫
C.激活体液免疫D.破坏肿瘤抗原
2021-05-03更新 | 1010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6 . 机体的睡眠与饮食
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是一种可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的气体分子。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1)据图判断,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NO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分子
④自由扩散             ⑤主动运输                    ⑥协助扩散
(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_____________。(I/Ⅱ/Ⅲ)。
(3)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据图及所学知识,阐述导致上述现象的生物学机制。
(4)NO含量异常容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疾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_____________。
A.过敏反应B.风湿性心脏病C.艾滋病D.白化病
(5)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下列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
C.细胞毒性T细胞毒杀作用D.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研究者对小鼠(夜行动物)开展实验:将脂肪细胞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和正常小鼠(Zfp423)置于30℃环境下,分别在白天(非活跃期)和夜晚(活跃期)喂食高脂食物,测得体重变化如图(a)所示。

(6)小鼠维持体温时能量消耗最小的温度为30℃。当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皮肤血管收缩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立毛肌舒张
(7)线粒体内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研究发现,白天喂食小鼠的体内该蛋白水平降低,则小鼠产生的热量会__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增加                    ②减少                    ③不变                    ④无法判断
(8)据图(a)及所学知识,推测引起小鼠肥胖的原因,并说明理由___
(9)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如图(b)和(c)所示。据图及相关信息,简述长期“吃夜宵”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原因______
2023-01-06更新 | 5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生物学试卷(一模)
7 .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核衣壳蛋白质主要有L1和L2构成,并能与免疫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研究表明,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水平往往下降,可能导致子宫颈癌,而注射HPV疫苗能预防子宫颈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HPV首次进入机体时引起体液免疫,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细胞免疫
B.HLA分子减少,导致被侵染的细胞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C.HPV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D.接种HPV疫苗的女性不会有患子宫颈癌的风险
8 .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
   
(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树突状细胞的形成过程能体现细胞膜有流动性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
C.树突状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图中病毒相当于抗原
(2)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细胞免疫疗法为晚期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引起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3)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_____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4)图1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_____性,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_____死亡。
(5)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某种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___运输与___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6)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0-14更新 | 58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9 . 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8%的序列来自病毒,据推算,这是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在数百万年前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后遗症”。
(1)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些 变化信号,在 ________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 ________和记忆T细胞,前者可以 ________靶细胞。偶然的情况下,当病毒感染的是生殖细 胞,插入细胞基因组的病毒基因会传给子代,即成为“内源性病毒(ERV)”。研究发现,ERV中的一些基因(如抑制素基因)可使细胞具有抵抗其他病毒侵染的能力。
(2)为探究抑制素对人体细胞抗病毒能力的作用,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实验:选取易感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分别转入空载体、抑制素基因、RDR-env基因(表达产物可抗 RDR 病毒), 检测细胞的抗RDR病毒能力。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选取另一种细胞——胎盘干细胞(抑制素表达量高)进行实验。实验组 将一段特定RNA片段转入胎盘干细胞,通过特异性结合抑制素mRNA使其降解,从而下调抑制素的表达;对照组应转入 ________ ,检测两组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细胞变得易感染。在实验组处理的基础上再 ________   可进行进一步验证。预期实验结果为 _________
(4)图2是抑制素协助人细胞抵抗RDR病毒的可能分子机制,请用文字进行描述。
机制1: ________
机制2:抑制素基因转录翻译成抑制素,在胞内与ASCT2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一起转移至细胞膜,阻止RDR病毒进入细胞。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均为抗原呈递细胞
B.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C.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呈递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H1N1入侵后被彻底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2022-10-20更新 | 438次组卷 | 4卷引用:4.3 B、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同步精品讲义(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