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食物链和食物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5 道试题
1 .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聚集的趋势。如图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2 .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近4亿公顷。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及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草原生态系统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B.与昆虫相比,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在同化量中的比值更大
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5%
D.若该地受到DDT污染,食虫鸟体内DDT浓度最高
3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B.E占据了两个不同营养级
C.消耗等量B的情况下,E捕食C比捕食D可获得更多能量
D.能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不可逆转
4 . 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和d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5 . “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碳中和”主要依靠有效减少①②③途径来实现
C.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强④途径的作用
D.⑤表示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由丙向乙传递
6 . 桑基鱼塘将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养蚕,蚕的排泄物用以喂鱼,而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如图为以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图中只有玉米→猪→人、玉米→人两条食物链
C.猪粪含有的部分能量属于玉米同化的能量
D.该系统能通过物质循环增大生态足迹
7 . 兴趣小组对校园池塘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调查,图1表示食物网,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cm的鲤鱼比体长为4.2cm的鲤鱼消耗藻类的能量多
C.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100kJ藻类
D.在藻类暴发季节,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
8 . 生态学家可以利用群落中自上而下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量制约关系,通过改变高营养级消费者的生物量来防治水华,从而实现水质的生物治理。下列有关湖泊生物群落的自上而下的生物治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营养级的生物量是指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
B.在“藻类→浮游动物→鱼类”三个营养级的湖泊中,减少鱼类数量,将使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大,从而降低藻类的生物量
C.在“藻类→浮游动物→次级捕食者→顶级捕食者”四个营养级的湖泊中,需要减少顶级捕食者的数量,从而降低藻类的生物量
D.在“藻类→浮游动物→次级捕食者→顶级捕食者”四个营养级的湖泊中,可去除顶级捕食者,从而降低水体中矿质营养物质的水平
9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包含4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若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图中甲是次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植物种子的传播
10 . 据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进入土著食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根据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A.途径Ⅰ中入侵植物的加入会引起土著消费者C的生态位发生变化
B.相较途径I,途径II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C.如果食物网中食性广的消费者较多,则入侵植物更容易以途径Ⅰ影响食物网
D.“穗状狐尾藻入侵河口湿地后,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觅食和庇护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这属于通过途径III影响食物网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