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4 道试题
1 . 下图为“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桑基鱼塘”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能够加快物质循环的成分有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蚕和猪的部分____________(填“能量同化量”或“能量摄入量”)可流入鱼体内;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桑基鱼塘”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机理是____________
(4)鱼塘捕捞剩余量为k/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2024-05-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三模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
2 . 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

3 . 浅水湖泊养殖过程中,含N、P的无机盐含量增多,湖泊出现富营养化,驱动浅水湖泊从清水态向浑水态转换,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进一步调查浅水湖泊从清水态向浑水态变化过程中营养化程度以及部分藻类生长状况(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食物,微囊藻是一种蓝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形成曲线如图2所示。

(1)湖泊从清水态变成浑水态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是有限的。根据图1和图2分析,富营养化浑水态湖泊水体中氧气含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_____
(2)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角度来看,湖泊中的鱼鳞藻和脆杆藻属于______营养级。根据图2推测鱼鳞藻数量不断下降的原因属于_____(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
(3)据图2可知,微囊藻的数量随着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其数量变化可通过_____法进行调查。微囊藻大量繁殖,造成鱼虾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即_____平衡等被破坏。选择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种植,除了能通过______(种间关系)抑制微囊藻的繁殖,治理富营养化,还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至少写出两个)
(4)该生态系统中养殖的各种鱼类都占据着各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养殖的草鱼除饲料外还以鱼鳞藻、脆杆藻为食,科研人员对草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
鱼鳞藻、脆杆藻同化的能量草鱼摄入食物中的能量草鱼同化饲料中的能量草鱼粪便中的能量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草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301.2117.615.255.642.4
据表分析,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KJ/(cm2·a),从藻类到草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024-06-0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4 . 星云湖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于富营养化湖泊,其水华发生的发展变化很快。科研团队采用国产卫星高分一号,实现高时间频率和空间上连续的监测湖泊藻类动态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星云湖水域因富含___等元素的污染物流入,导致___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
(2)通过卫星高分一号以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对星云湖藻类水华区域特征信息进行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公式为NDVI=(PNIR-PR)(PNIR+PR),PNIR是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PR是红光波段的反射率。藻类中的叶绿素能反射更多的近红外光和绿光,吸收更多的___。因此,NDVI值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越___,说明藻细胞数量越多。
(3)下图1为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间水华面积变化的卫星数据,据图分析,该时间段内水华的爆发特点为___。图2为水华覆盖区域内NDVI值、污染指数、营养指数的相关数据。结合图1分析,水华面积与NDVI值、污染指数、营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___

(4)该湖泊水华的频繁发生与该生态系统的___稳定性下降有关。为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增加其组分和___复杂程度;另一方面,要控制对该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不超过该生态系统的___;同时,还可科学的施行对环境轻污染的、有效的___防治。
2024-04-11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5 . 某富营养化(N、P过多)的淡水湖经保护和治理之后“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通过放养植食性的鲢鱼、鳙鱼、鳊鱼等进行“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定期捕鱼,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淡水湖的治理过程中,可先采用_________法调查该淡水湖中藻类的种群密度,确定植食性鱼类的投放量。定期对该湖中的鱼类进行适量捕捞,有助于降低水体中 N、P等元素含量,其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治理后的该淡水湖每年的春季和夏季其外貌和空间结构都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
(4)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淡水湖(甲湖)及其周边的几个湖泊,得到了不同时期湖泊中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各湖泊枯水期藻类的生物量都高于平水期,由图分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说明该淡水湖在修复过程中主要遵循了生态学的_______原理。
2024-04-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生物试卷(七)
6 . 历史上,塞罕坝曾经水草丰茂,禽兽繁集,后来清政府将树木砍伐殆尽,将美丽的高岭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降水不丰沛的高原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___,整个变迁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
(2)塞罕坝治理开始时种植单一、人工林出现严重的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___
(3)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价值。
(4)下图是塞罕坝松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的食物网:___
2024-04-0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东辰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理综生物试题
7 . 研究人员调查分析了房山区某矿山废弃地不同恢复时间的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矿山废弃后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可引入热带速生植物加速恢复进程
C.不同的恢复时间,群落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
D.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曲线会趋于平稳
8 .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如图1所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在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的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在庄稼——草地交错区生存了许多天性警觉的啮齿类动物,如大足鼠。图2中的圆圈处为放养鹌鹑的群落交错区,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的长度、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鹌鹑的产量和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其进行调查,但调查的结果可能会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根据以上信息分析,理由是____________。大足鼠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该交错区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即可)等群落层面的问题。
(3)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鹌鹑的肉、蛋有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热结之功效。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养殖人员采用图2中的鹌鹑放养模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7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高三下学期三诊热身考试理综试题(5月6日)-高中生物
9 . 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仍残留某些难以降解的含氮、磷的物质,直接排放尚未达标的尾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研究者设计了一条生态水处理通道(图1)。图2为微生物去除水体中含氮无机盐的反应原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受到轻微污染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机制。
(2)曝气塘利用太阳能电机系统使底层水体与表层水体的交换,提高水体溶解氧,塘中加入的微生物是图2中的_____。由于曝气塘未能彻底清除含氮物质,为了提高总氮去除率,据图2分析图1中①号塘设置的最佳方案是_____选择的理由是_____
A.曝气塘+氨氧化细菌
B.厌氧塘+反硝化细菌
C.兼性塘+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3)为进一步进化污水,在曝气塘和①塘之后设置多个人工湿地的作用是_____。表面流湿地和稳定塘中混种不同植物,也需要根据植物的_____差异,合理布设高度不同、对光能需求不同的植物,
(4)反硝化细菌对污水总氮去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离筛选反硝化细菌,先使用_____培养基(“液体”或“固体”)进行富集。利用含溴麝香草酚蓝(酸性显黄色,中性显绿色,碱性显蓝色)的培养基平板筛选反硝化细菌,挑选_____色菌落,原理是_____
10 . 红树林湿地是大陆和海洋间的生态过渡带。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部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是红树林群落修复,修复模式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树林群落修复首先应退塘还湿,修复过程中往往需要筛选乡土树种进行种植,这些植物的根系应具有______等特点,该种选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2)配置群落结构时应稀疏种植红树,为后期红树林的自然修复提供_____;在浅水区域的红树林间隙还可种植多种本地挺水植物,营造多样化水生生境,其目的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
(3)红树林湿地所处地理位置独特,湿地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较高,氮循环主要过程如图2所示。

①螃蟹等底栖动物的穴居活动可加速有机氮矿化,其原因可能有____
②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与氮循环密切相关,可利用_____释放出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糖类。
③红树主要吸收土壤中的___等含氮无机盐;若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富营养化,而图中的___作用可使湿地“脱氮”。
④湿地土壤是产生温室气体N2O 的主要场所,人类的______等活动会增加N2O的排放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