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2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1 . 材料一:

千百年来,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虎是力量的代表。自然界中的虎,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视野里,虎不仅被用来形容体魄的强健、身姿的矫健,更指代精神的焕发、力量的凝聚。中国人笔下的虎,有叱咤风云的“虎啸而谷风至”,有威武刚猛的“气吞万里如虎”,有自信豪迈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的不懈追求,更激励着人们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

虎是勇敢的象征。古往今来,能够彰显勇敢、无畏的人和事,也往往与“虎”联系在一起。革命年代,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满身虎气”的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改革开放后,广东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四地,敢于开拓、勇当先锋,创出了“广东四小虎”称号……像虎一样不惧艰险,像虎一样勇毅前行,英勇无畏的气概与精神,支撑着人们在时间画卷中,书写下一段段激越人心的英雄传奇和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努力争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奋进在虎年,就是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不管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还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无论是推进“双碳”工作,还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哪一项不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30日《奋进在虎年》)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2022-05-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点07 信息类文本阅读-【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2 . 这篇演讲词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2022-03-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3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3-04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4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                    ):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022-03-0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0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指导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这里试举出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我认为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略说如下。

一、刚健有为

《周易大传》提出刚健的学说,《象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盲,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都是赞扬刚健的品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注、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宋代周敦颐受道家影响,提出主静之说,在宋、明时代,影响很大。到明、清之际,王夫之重新肯定了《周易大传》的刚健学说。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又说: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王夫之有力地宣扬了的学说。

《周易大传》关于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家和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二、和与中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是简单的同一,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谐和。孔子对于和、同之辨未多讲,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未加说明。《中庸》篇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以时中”“用中来解说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用中即不陷于某一极端,随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确当的方法。从汉至宋,经学家对于中庸有不同解释。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这是认为中庸指中的运用。程颐诠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郑玄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崇德利用

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化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化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用指工具器物之类);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儒家特重正德”“崇德,而对利用”“厚生的问题则研究得不多。道家反对利用,也不赞成厚生,这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历代都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对利用厚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过切实的研究,从而促进了文经的发展。

正德、利用、厚生崇德、利用的思想,虽然秦汉以后在理论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四、天人协调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最重要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学说。《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所谓裁成、辅相,亦即加以调整辅助。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认真对待的问题。近代西方强调克服自己,战胜自然,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自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一般主张“刚健”思想,而在“柔静”学说的补充下,“刚健”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B.中庸思想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根本性的变革。
C.对于提高物质生活,其实际问题有历代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切实的研究,而相关理论自秦汉以后没有太大的进展。
D.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辅相天地”学说与庄子、荀子的不同,它是指人对自然应适时引导,注意适应。
2.下列对所给名句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体现了“天人协调”的思想。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突出了“崇德利用”的思想。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印证了“刚健有为”的思想。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符合中庸思想的内涵。
3.以“刚健有为”这节为例,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作者论述的基本思路
2021-11-1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抱一”为何如此难?

王朝明

去过崂山北九水的游客,多会在山涧里的一块大石前驻足。令他们停下脚步的,不是磐顽之石,而是石上镌刻的两个字“抱一”。“抱一”,出自《道德经》,文字虽简,却颇耐咂味。一滴水,折射七色光。何谓“抱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明月松间,清泉石上”,这是陶潜和王维的“抱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岳飞和辛弃疾的“抱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保尔的“抱一”;“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雷锋的“抱一”;“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杨善洲的“抱一”……

置身大千世界,面对世间万象,要保持一颗沉潜笃定的素心,矢志不移,心无旁骛,委实不易。

“抱一”之难,难在外面世界的精彩。音之魅,色之眩,犬马之逸,时时扰人五心;得与舍,公与私,义与利,常常令人两难。数十年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惟物质的空前丰富、需求的不断满足,还有形形色色“分外”的诱惑。而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粒陷入淤泥的种子,都拥有一颗清莲的心。

“抱一”之难,难在内心的羸弱。君不见:穿得草鞋,嚼得菜根,却抵不住“糖弹”;兢慎于始,公廉于卑,却收不好“官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反思蜕堕失守之因,有温水煮蛙、蚁穴溃堤的微渐不惕,有片石破窗、滴墨染缸的一发不收,也有忘却所来、迷失所去的歧途不返。归根结底,无不由弃“抱一”始,而致以“抱憾、抱愧、抱恨”终。

“抱一”不易。风吹过,但见草伏、树摇、云走,而山自岿然不动。幻变和纷扰永远是世界的常态。愤懑于“这个世界怎么了”,纠结于“这个世界会好么”,不如起而为之,让“这个世界看我们”。打铁须得身硬,这要求我们拥有竹签子也穿不裂的坚定信仰,拥有钢筋铁骨铜豌豆的坚强意志,更要拥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实底气。诸葛有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坐得住冷板凳,嚼得香苦菜根,身在陋巷胸怀苍黎,夙夜在公不忘进取,如是,或可令矢志于“抱一”者“抱”得更加内生、从容且平静持久。

“此心安处是故乡”,无论何时何地,若得“抱一”,“故乡”将不再遥远。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2021-09-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孤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的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表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

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2021-09-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任务群六 信息性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基于理论与实用的思维素养阅读 任务组三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

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一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一机”关系也会出现“人”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是真诚的握手。

(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2021-09-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任务群六 信息性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基于理论与实用的思维素养阅读 任务组三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费孝通纪念馆中陈列着一本他的代表作《乡土中国》,假如你是纪志愿讲解员,有个小学生向你询问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你会如何回答?下列回答最合适的一项是(     
A.这本书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B.这本书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国民性格以及这种结构和性格的成因进行分析的理论著作。
C.这本书像是对一座大钟的内部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包括它的零部件、组装方式及运行机制等。
D.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现代的中国人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到达。
10 . “撰写内容提要”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策略。请根据《乡土本色》内容,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撰写这篇文章的内容提要。
2021-09-0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任务一 整体中国,强化训练,复习好(乡土中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