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体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①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③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④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水生想象着家中的老父亲和“正在青春”的妻子情况的心理活动,既写其感情波澜,也为下文刻画水生的妻子做铺垫。
B.“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又叫醒睡梦中的孩子,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女人的细心,也体现了她内心的激动。
C.听到水生明早走,水生女人有些“呆了”,这是她内心深处感情波澜的体现,好半天后说送他,体现了水生女人明事理、晓大义。
D.送水生走的时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说明他们走得很早,也暗示了分别时水生女人内心的凄苦、迷茫与埋怨。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心里一阵痛”是水生看到妻子脚上的白布封鞋的心理反应,写出了他的内疚。
B.句子②表现了水生对根据地群众生活的不理解,从侧面衬托了根据地群众生活的艰难。
C.句子③中的“逗”,是特定环境放松心情、调节气氛的形式,刻画出人物的积极乐观。
D.句子④与小说标题相呼应,是水生女人对丈夫的期盼,更是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4.本文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与作用?请选取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刘家峡绿波

梁衡

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他说: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会变成一张绿荷叶。水面是极广的。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朱自清说,西湖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雨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而这刘家峡呢?我想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沉沉的,看不到河底,而且几尺深以下就看不进去,反正下面都是绿。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那是薄薄的一层,只有一笔或一刷的功底。而这是深深的一库啊,这诺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子。大湖是极静的,整个水面只有些微的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船头上那白色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又倏地落入水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水沟,刚被犁开,随即又悄然拢合,平滑无痕。好固执的绿啊。我疑这水确是与别处不同的,好像更稠些,分子结构更紧些,要不怎会有这样的性格?

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山是拔水而出的,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因为水的深绿,那倒影也不像在别处那样单薄与轻飘。而是一溜庄重的轮廓,使人想起夕阳中的古城。我知道,这水面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七百多米。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这个库就是一个人们在半空中接住天水而造的湖,也就是说,我们现时正坐看半空水上游呢。我国幅员辽阔,人工的库、湖何止万千,刘家峡水库无论从高度、从规模,都首屈一指。当年郭沫若游此曾赋词叹道:成绩辉煌,叹人力真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那黄河本是在西北高原上横行惯了的,她从天上飞来,一下子被锁在这里。她只有等待,在等待中渐渐驯顺,她沉落了身上的泥沙,积蓄着力量,磨炼着性格,增加着修养,贮就了这汪沉沉的绿。她已是人化了的水泊,满贮着人的意志,寄托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理想。

船在库内航行,不时见两边的山坡上探下一根根的粗管子,像巨龙吸水,头一直埋在湖里,那是正修着的扬水工程。不久,这绿水将越过高山,去灌溉戈壁,去滋润沙漠。

当我弃舟登岸,立身坝顶时,库外却是另一种景象。一排有九层楼高的电厂厂房,倚着大坝横骑在水头上。绿水从这厂房里出来后,瞬即成为一股急喷狂涌的雪浪,冲着、撞着向山下奔去,她被解放了,她完成任务了,她刚才在那厂房里已将自己内涵的力转化为电。大坝外,铁塔上的高压线正向山那边穿去,像许多一齐射出的箭。她带着热能,东至关中平原,西到青海高原,北至腾格里沙漠,南到陇南。这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要发五六十亿度电,只往天水方向就要送去十六亿度,相当于节煤一百二十万吨呢。我环视四周,发现两岸山上的新树已吐出一层茸茸的绿意,无数喷水龙头正将水雾洒向它们。是水发出了电,电又提起水来滋润这些绿色生命。这沉沉的绿水啊,在半空中作着长久的聚积,原来是为了孕育这一瞬的转化。现在刘家峡的上游又要建十一个这样大的水库了,将要再出现十一层绿色的阶梯。

黄河啊,你快绿了,你将会碧波绿水从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刘家峡啊,你这一湖绿色定会染绿西北,染绿全国!我默默地祝贺着你。

(有删改)

文本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当代作家应该感应时代、书写时代,谱写出反映时代的华丽篇章。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虽然这些年社会各方面一直呼吁创作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但一些作家尚未表现出拥抱时代的充分热情,甚至存在着某种逃避时代的倾向,体现在作品中便是缺少时代气息与现实温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作家内心深处存在观念误区。

有人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代保持距离,直接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有应景写作之嫌,会伤害作品的文学性。其实,作品的文学性如何取决于作家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并不取决于题材。认为书写时代的作品会影响文学品位,是一种误解。文学史证明,许多名家正是对本时代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典型概括,深刻挖掘出蕴藏在本时代题材中的人文精神,才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如此。

(摘编自《文学与时代随笔》)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引用朱自清的散文、郭沫若的词句,既映衬出了刘家峡水库的深沉形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读来真切生动。
B.文本一按照游踪顺序描写刘家峡水库的壮丽景色,眼前所见的山水让作者浮想联翩,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其无畏精神的赞美。
C.文本一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刘家峡水库,前面侧重写其沉静、蓄积之势,后面则侧重展现其奔腾之美、创造之美。
D.文本一多用比拟的手法,赋予水库绿波以生动的情态与丰富的性格,将这“绿波”写得亲切动人,令人沉醉。
2.梁衡的散文善于在描写中融入联想和思考,使得文章更有内涵。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本二用杜甫的“三吏”“三别”表达了什么文学创作理念?请以文本一为例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有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19767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多种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十月初,从原西城传回来了惊人消息:金光亮家即将高中毕业的小子金二锤,要去参加解放军了。

这消息使风起云涌的双水村更加激荡起来。在山里,在家里,在村中各处的闲话中心,金二锤当兵立刻成了全村人议论的话题。尤其在金家湾那边,①所有金姓人家似乎都有些激动。

哈呀,多少年来,谁能想到,一个地主家庭成份的人,怎么可能去参加无产阶级的军队呢?别说地主成份,中农成份也难!特别是对于田福堂和孙玉亭这样的人来说,尽管年初就知道中央的政策“变”了,“五类分子”大部分摘了“帽”,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可一旦这政策在他们村成为具体的事实,仍然使这些人震惊得目瞪口呆。

金光亮弟兄几家起先对这消息半信半疑。当二锤捎话回来证实了他要去参军,并说一两天就要回村向家人告别的时候,这一大家人才兴奋地忙乱起来。他们翻箱倒柜,碾米磨面,准备给出远门的娃娃备办几顿家乡的好吃喝。这些天里,②常避免出头露面的金光亮弟兄几家人,似乎专意到村中的各个公众场所去走动,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八度。长期无声无息的一家人,现在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引人注目。

最为得意的当然要数金光亮!这几天,他已经不出山劳动,专门在家里操持以等待儿子回来。实际上这些家务事都由老婆忙碌,他帮不了多少忙;他只是兴奋地在家里碍手碍脚出出进进,没干什么活,倒打破了两只碗。

后来,金光亮干脆穿了一身过节的新衣裳,剃得光亮的头上包了一条白羊肚子新毛巾,衣袋里装了几盒带锡纸烟,到村里转悠去了。③前地主的大儿子挺胸凸肚,迈着雄壮的步伐,专门往村中各处闲话中心的热闹处走;那神气就像他本人已经成了解放军。他见人就散发纸烟,心满意足地接受村民们的恭维和道喜。受了多少年的冷落,金光亮现在要借此机会去寻找人们的尊重。唉,几十年经受的过分对待,看来把这人也弄得有点不正常了。瞧他!尊严和荣耀得几乎到了滑稽的地步……

这天上午,金二锤在他二爸金光明的陪同下,回到了双水村。

金光亮弟兄三家就像过婚嫁喜事一样,大人娃娃都穿起了新衣裳。他们在外村的亲戚也都赶来为金二锤送行。三家人的院子里飘散着油糕和小炒猪肉的香味;饸饹床子咯巴巴价响个不停。邻居金俊文和金俊武两家人,也被叫去吃了一顿喜庆饭。金家湾的一些门中人都纷纷去看望了即将离家的金二锤。本来这种事,大队领导也该上门去看望,但田福堂、孙玉亭等人怎么可能向他们以前的敌人致敬呢?更何况,就是他们想去,金光亮一家人此时也未见得欢迎。金俊山是个例外。他虽然是队里的领导,但往年没有过分地伤害同族这家成份不好的人,因此副书记按常规去金光亮家表示了祝贺之意,并被主人强行留下喝了几盅烧酒。

金二锤离家的前一天,道喜的亲戚们都先后走了。这家人仍然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弟兄三家人几天来都在一块吃饭;吃完饭就挤在一孔窑里兴奋地、没完没了地拉家常。

等众人先后回到窑里后,见全家的主事人金光亮一声不吭地把一些纸钱和黄表纸放在一个竹篮里,并且拾起了两碟祭坟的茶饭。

一家人看这情景,一个个都面面相觑。

金光亮脸色阴沉地扫视了一下全家老少,然后开言道:“今天是咱们家的高兴日子,应该让地下的祖先也长出上一口气。自从老人入土之后,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怕连累自己,还没到坟上去祭奠一次呢。现在二锤要去参军,我们什么也不再怕了,今天咱们到祖坟上去,给老人们敬供上一点心意,让他们在地下也平一平心!另外,也给田福堂和孙玉亭这些人看看!二锤,你过来把篮子提上,咱们一块到你爷坟上去!”

金二锤立在门前,抠着手指甲,为难地看着父亲,嗫嚅说:“爸,咱们不要这样……”

“怎?”金光亮歪着嘴巴问。

“我爷旧社会的确剥削过穷人,我现在参加了解放军,借此再去祭奠他,政治影响不好……”

金二锤话还没有说完,④金光亮就走前一步,伸出巴掌在儿子脸上打了一记耳光,喝问道:“你说你去不去?”

金二锤眼里旋转着泪水,说:“不……”

金光亮眼里闪着凶光,问:“那是不是你爷?”

“是……”

“那你为什么不上他的坟?”

“……”

金光亮又伸开巴掌朝儿子脸上抡过来,结果被光明和光辉挡住了。二锤他妈已经和几个娃娃在锅台后面哭成了一堆。

金光亮怒气冲冲,扑着还要过来打儿子,他的两个弟弟一人扯着他的一条胳膊,在旁边好言相劝。金光明说:“大哥,你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你也要理解二锤呢。虽说现在政策宽了,我们也还得谨慎一些为好……”金光辉也凑话说:“老人已经是入土的人了,也不在乎咱们这些事。他们在地下也能体谅活人的难处哩……”

“放你们的臭屁!”情绪疯狂的金光亮对两个弟弟破口大骂。他甩开这两个捉他的人,提起那个篮子,一个人恼悻悻地出了门。

临近中午的时候,在小学后面金家祖坟那里,金光亮一个人跪在老地主的坟前,哭丧着脸开始了他的祭祖仪式。与此同时,他的儿子不听家人的劝说,强行骑着他二爸的自行车,提前回了原西县武装部。几天来弥漫在这一大家人中的欢乐情绪顿时烟消云散,而重新被一种不愉快的气氛笼罩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金二锤祖上是地主家庭,所以当即将高中毕业的金二锤要去参加解放军的消息传来时,金光亮弟兄起先半信半疑。
B.金光亮专门在家里操持以等待儿子回来,“他帮不了多少忙”,还“打破了两只碗”,说明金光亮平时很少操持家务。
C.为了让地下的祖先也长出上一口气,也为了给田福堂和孙玉亭这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看看,金光亮执意要给父亲上坟。
D.金光亮一个人“哭丧着脸开始了他的祭祖仪式”,金二锤“提前回了原西县武装部”,这个结局与金光亮离不开关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金姓人家”“激动”是因为好消息来得突然,也因为金二锤姓“金”。
B.句子②中“公众场所去走动”与“避免出头露面”形成对比,写出这家人的得意。
C.句子③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金光亮神气得意的形象。
D.④⑤两句金光亮有两次打儿子脸的行为,是因为金光亮一贯专制粗暴,行事冲动。
3.金二锤的两次决定给这家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说:“我们的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自如、不失其伦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
2024-04-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蟑螂

布鲁诺·舒尔茨

这事发生在那灰暗的时期。父亲那时候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一个标本,那只秃鹫眼下搁在客厅的一个架子上。它站在窗帘凉爽的阴影中,像它生前站的那样,一只脚蜷起,姿态像位佛门的圣者;它那张干瘪、沉痛的苦行僧的脸上凝固着冷漠和克制的表情。它的眼睛掉了出来,木屑从泪痕斑斑的眼窝里撒出来。它柔软的灰色细毛不断脱落,仆人阿德拉每星期打扫一回,把那些细毛和房间里来源不明的灰尘一起扫去。

我对母亲暗怀怨恨,因为她竟然如此轻易地走出了父亲的死亡,回到了日常生活的步调。我想她从来没有爱过他。父亲既然从来没有在任何女人的心中扎下根,他就不可能同任何现实打成一片,所以他不得不永远漂浮在生活的边缘,在半现实的领域中,在存在的边际。他甚至不能像个正常的公民一样诚实又清白地死去,关于他的一切总是古怪和可疑的。我决定找个适当的时机逼母亲进行一场坦率的交谈。那一天,母亲刚好偏头痛,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

自从父亲消失后,在阿德拉的维持下,那间很少有人造访的房间整洁得无可挑剔。张张椅子上都有椅背套,所有物品都服从阿德拉加给它们的铁的纪律。我把两个膝盖紧紧贴在母亲躺的沙发上,心不在焉地抚摸她睡袍柔软的料子,说:“我早就想问你了,这就是他,是不是?”

我甚至没有看秃鹫一眼,母亲马上就猜到了。她显得神情尴尬,垂下眼光。我刻意停顿了一下,好让她更加局促不安。然后我抑制住内心的怒火,很平静地问:“那么,你散布那些关于爸爸的谎话是什么意思?”她的面貌起先惊慌得变了形,接着又安详自若了。“什么谎话?”她问,眨巴着她那双表情空洞的眼睛,眼睛里充满暗蓝。“我是从阿德拉那儿听来的,”我说,“可是我知道那些话是你传出去的。我想知道真相。”

她的嘴唇微微颤抖,瞳孔避开我的目光,游移到眼角去了。“我没说谎,”她说。“我说的那些关于蟑螂的话都是真话。你自己一定记得……”我一下子尴尬起来。我确实记得那次蟑螂的入侵,黑沉沉的一群充满在夜晚的黑暗里,像蜘蛛似地奔跑着。地板上的一切缝隙里都充满沙沙声,每道裂缝里都钻出蟑螂来。从每个裂口里都会射出一道摇摇晃晃的、黑色的、锯齿形的闪电。啊,简直惊慌得要发疯啦,踩到了地板上的一溜儿闪闪发亮的黑东西。啊,我父亲发出的那些恐怖的尖叫,他拿着一支标枪,从一张椅子跳到另一张椅子上。我父亲既不肯吃,又不肯喝,脸上出现发烧的红晕,嘴因为恶心而痉挛,他已经完全疯了。显而易见,没有一个人能够长期忍受这样强烈的憎恨。那极度的厌恶把他的脸凝结成一张悲剧面具,只有躲藏在眼睑下方的瞳孔在暗处侦测,像是弓弦一样紧绷,永远都在怀疑。①他会突然怒吼一声跳起来,盲目地冲向房间一角,用标枪刺下去,然后举起标枪——枪上钉着一只巨大的蟑螂,正绝望地扭动它纠缠不清的脚。接着,阿德拉匆匆赶来帮忙。她脸色苍白,一把取过那支钉着战利品的标枪,把蟑螂丟进桶里。不过,即使在那时候,我也说不上这些场面是通过阿德拉的故事留在我心中,还是我亲眼看到的。健康的人会保护自己不受恶心事物的吸引,然而父亲那时已经失去了免疫力。他已被疯狂所摆布,不但没有对那充满魅惑的可怕吸引力有所节制,反而在其中越陷越深。可悲的结果很快就来了。父亲的行为变了,他的姿态和表情中,开始显出一些鬼鬼祟祟的迹象。②他开始避开我们,一连几天躲在角落里、衣柜里、鸭绒被下面。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忧郁地望着自己的手,查看他自己的皮肤和指甲上开始出现的黑色斑点,好像蟑螂的鳞片。

白天,他还能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抵抗;但是到了夜晚,他就完全被这种狂热制伏了。我曾在深夜里看到过他。在地板上蜡烛的火光中,他赤身裸体躺着,身上都是一个个黑点。他四脚着地趴在那里,被狂热的憎恶所控制,这种憎恶把他拉入复杂无解的深渊。他用多节动物那有如古怪仪式的步伐行进,我恐怖万分地认出,他是在模仿蟑螂。

从那天起,我们和父亲断绝了关系。我们越来越少地看到他,他会一连失踪几个礼拜,去过蟑螂的生活。我们不再认识他;他完全同那种黑黢黢的种族合而为一。他到底继续生活在地板的一个裂缝里呢,还是他夜夜在各个房间里乱跑,全心全意干着蟑螂的事?阿德拉每天早上都会发现一堆肚皮朝天的死虫,厌恶地把它们扫进垃圾桶丟掉,他是不是可能是其中的一只呢?

“不过,”我尴尬地说,“我肯定那只秃鹫是他。”母亲抬起头来看着我:“亲爱的,我已经告诉你了,父亲是个商人,他正在全国旅行。你也知道的,他偶尔会在晚上回家,然后清晨又出门去了。”

(选自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亲“漂浮在生活的边缘,在半现实的领域中”可以看出父亲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这可能是他变异的重要原因。
B.父亲经历了一开始恐惧蟑螂、憎恶蟑螂,然后被蟑螂吸引,最后成为蟑螂的变异过程,作者将这一过程刻画地细致入微。
C.母亲谈到父亲时“安详自若”“眨巴着她那双表情空洞的眼睛,眼睛里充满暗蓝”,表明母亲面对儿子的质疑时在撒谎。
D.文中的父亲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都是孤独的,他们的异化衬托出了人情的冷漠,体现了作品对现实深沉的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由“父亲已经不在了”设置悬念,通过回忆追溯原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蟑螂》和《变形记》都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异化过程中的痛苦。
C.小说以荒诞无稽的笔触揭示了父亲异变成为蟑螂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荒谬感。
D.《蟑螂》《促织》《变形记》都写人化为虫的故事,想象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
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特征。
4.有评论认为:“布鲁诺·舒尔茨似乎建立了一个恐怖博物馆,使阅读者在走入这个变形的展厅时异常的小心翼翼,然而,一旦进入到布鲁诺·舒尔茨的叙述深处,人们才会发现一个真正的布鲁诺·舒尔茨,发现他叙述的柔软及对人物的温情脉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作者的写作特点的。
2024-04-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这座桥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桥的护栏锈迹斑斑,桥面铺的是水泥,有的地方破了洞,像是桥的眼睛。桥底下是湍急的河水,还有露出水面的泛白的乱石。河床两边,那些杂树和草藤乱哄哄地蔓延开去。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

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我摇了摇头。

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

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太阳往山那边移动,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已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

我摇摇头。

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了指。

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且走向都一样。

我还是摇了摇头。

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

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围墙很矮,是石头垒的,石头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

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

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

我心里认同他的说法。

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他兴冲冲地说,似乎这一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得心应手。

我终于开口回应了他:好呀。

你见过日出吗?他问。

我不能肯定。

你见过日落吗?他又问。

我也不能肯定。

那你每天都在干吗呢?他对我很好奇。

我说,我还在上学,现在只是假期。

他沉默了一会儿,沉吟道:可惜了。你年纪小小的便已经错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我不认可他的话,反问:日出、日落有什么好看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不是同一个太阳。你明白吗?高个子说话的时候仿佛高高在上,我得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脸。

我不明白。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就像什么呢……就像每天吃的豆腐一样,都是新鲜的。高个子说,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太阳,而我,见过无数的太阳……

我回到屋子里,告诉了外祖母。她却劈头盖脸地对我说,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看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不干。

天快黑了,我正在屋子里吃饭,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叫:喂,小学生!我听出来,是高个子的声音。我走出门。他在外祖母家的围墙外,欣喜地对我说:我刚才在西山捡到一只南瓜,是太阳在快落山的时候留给我的,它带不走。

他朝我举起一只熟透了的南瓜,跟他的头差不多大。

欢迎你到我家喝南瓜粥。他真诚地邀请我。

我摇摇头。

高个子说:不是每天都能幸运地捡到南瓜。当然,有时候看日出,也能捡到其他东西。

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他。他很高兴,让我跟着他回家。

高个子屋里黑乎乎、乱糟糟的。这个院子只有他一个人生活,显得过于宽大了,孤独的气息无处不在。他睡觉的房间明亮一些,门板上钉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小木板,上面赫然写着北大落榜生,字写得倒是很端正,而且是用油漆写的,擦不掉,即使在昏暗中也闪闪发亮。我进门的时候刚被蛛丝拂面,才十几秒钟的时间,出来时蛛丝竟然又接上了,把我的脸重新拂了一次。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是全镇最懒的人?高个子说。

我觉得是的,因为我从没见他干过正事,整天游手好闲,或睡懒觉。

他们说石羊镇的衰败、没落全是因为我的懒惰。其实我是全镇最勤快的人。高个子说,我说的是最勤快,你到底明不明白?

就因为你每天都去看日出、日落吗?我说。

是,也不全是。高个子很诚恳地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两段描写石羊镇的破败、冷清,不仅写出了“我”对小镇的最初印象,也自然引出了高个子对“我”的关注。
B.高个子与外祖母擦肩而过时,似乎并未打招呼,这是因为高个子不喜欢村里的人,他认为村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他。
C.“我”认为日出、日落没什么好看,而高个子认为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在对比中表现出高个子对生活独特的爱。
D.“北大落榜生”这几个字“闪闪发亮”,暗示高个子经历的不幸,作者在此处隐去不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描写特色鲜明,前半部分像是独白,“我”用动作回应,后半部分才开始对话。
B.高个子在西山捡到一只南瓜,把它说成是太阳留给他的,用拟人手法表现他充满童心童趣。
C.文章不惜笔墨,对高个子的“家”的内外环境进行细致地描写,以突出人物懒散的形象。
D.小说在“日出日落”和“我”对高个子的认识两条线索并行中逐步加深“我”对他的理解。
3.这篇小说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样,都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人物和环境,请简析其作用。
4.朱山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人究竟为了什么’既是哲学命题,也是文学的主题。追问本身是很虚无的事情,越追问越虚无。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苦苦地追问生命的真相。”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所谓的“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梅图

谈歌

民国初年,保定西大街有一处药店,叫济世堂,店主姓肖名天京,坐堂,处方,妻子柳百梅抓药,收款。夫唱妇随,生意虽然不是兴隆,但也过得去。

济世堂对面是一处画店,字号:梁氏画店。画店主人姓梁名方记。梁方记是南方人,画得一手好梅花,兼工笔人物,生意虽不热闹,但总是有些进项。只是梁方记的梅花并不是常常予人画的。他画梅要按梅花的朵数算价。一些达官贵人求画,总在一块大洋一朵。于是,有人私下骂梁方记太黑。骂归骂,但总还是有人来买梁方记的画。此是闲话,带过。

肖天京到梁方记的店中看过,总是看得很留意,却从不买一张。柳百梅也跟着丈夫去看过,柳百梅很喜欢梁方记画的梅花,心里想买,肖天京却不张口,柳百梅便心下忍了。

梁方记来保定多年,却不适应北方气候,每到春秋,总是犯病:哮喘。总到肖天京处看病,拿药。肖天京有时不收费,梁方记也不谦让。柳百梅颇有言语,说:他的画却从不自送我们一张,药却一味白吃。这南人鬼精。

肖天京不高兴,对柳百梅说:人家是手艺,还要换饭吃,怎好向人家索要?

柳百梅生气说:你也是手艺,也要换饭吃的。

肖天京眼睛一瞪。柳百梅便不再说。

那一天,梁方记又来天京的店中看病。看过,梁方记掏出一块大洋放到柜上。肖天京摆手笑道:梁先生莫要客气。

梁方记笑道:已经多次白用您的药了。这一块大洋也是不够的。

肖天京道:我不说笑话,梁先生的钱我不收。

梁方记也不再笑,他看着肖天京夫妇,点头道:二位对我有情有义,梁某不知道如何报答才是啊。

肖天京身后的柳百梅嘴快,接上一句:梁先生的画不妨送我们一张。

肖天京瞪了柳百梅一眼:你如何这样说话?

柳百梅脸红了一下,梁方记笑了:这件小事,梁某理当做的。过去不送,只是不好贻笑大方。不知道嫂夫人要我画什么?

柳百梅笑道:梁先生莫要笑话,只是我真的喜欢您的画,更是喜欢您的梅花,只是您的梅花太贵,我不好张口杀价钱呢。

梁方记摇头一笑:怎么好说价钱。即日梁某送嫂夫人一张梅花便是了。

过了几日,仍不见梁方记的动静。柳百梅还惦记着画儿的事,对肖天京疑道:怕是梁先生后悔了,他的画是要换钱的,怎么肯白白送人呢?

肖天京瞪她一眼:梁先生绝不会食言,你小人心肠了。

过了几天,梁方记果然送过来一张大画。展开,是一张梅花图,上边的梅花朵朵精致,柳百梅的手在画儿上指着数数,挠了挠头,便数乱了。梁方记笑道:嫂夫人不用数了,一共是一百朵,这幅画名叫《百梅图》。紧接着又说,这张画是兄弟我送与大嫂的,只是画得辛苦了一些。说句笑话,画完,真舍不得送人了。

柳百梅慌道:梁先生说话可要作数的。

梁方记笑了:玩笑,玩笑。如果大哥大嫂不急钱用,此画不可随意卖出了,也算是我对大哥大嫂的一段念想吧。

肖天京笑道:不卖不卖。他知道梁方记用心画了,便让柳百梅悉心收藏起来。

过了几日,梁方记又来肖天京的店,他说要离开保定,来告辞。肖天京大惊:梁先生的生意做得很好,如何不在保定做下去了?

梁方记叹道:我已出来多年,家中情况一点儿不知道,夜里常常睡不下。于是,还是狠下心扔下生意回去了。店铺我前日已经盘出去了。

肖天京神色黯然下来,他知道,梁方记此一去怕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心便有些依依不舍,目光里流露出一些憾然来。

一晃五年过去,军阀开始在保定打仗,肖天京的生意也便做不下去了。这一天,肖天京家中来了几个大兵。破门而入,要肖天京交出梁方记的画来。肖天京咬牙不认。于是,几个大兵便将肖天京带走了。柳百梅便在家中疯了似的寻那张《百梅图》,那画却飞了似的寻不见。

肖天京被关在保定的大狱里,一关就是半年。亏得李军阀吃了败仗,离开了保定。一个姓刘的军阀进了城。吃尽了皮肉之苦的肖天京方被放出来。肖天京已经是伤了元气,便躺倒了。那一天,肖天京喘息着,让柳百梅把画儿从夹墙里掏出,柳百梅掏出那画,便落了泪,问肖天京当初为什么不把画儿交出去,交了画,便不会吃这皮肉之苦。

肖天京叹道:那是当年梁先生辛苦为你我做下的一张画,如何便随便交出。

过了几天,肖天京便死了,柳百梅病倒了。去世前,她把三个孩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那一张画,是梁先生送与我家的,也算是一个传家宝物了,你们万万不可把它卖掉。如果将来见到了梁先生,把这张画还与他就是了。说罢,默默地掉泪儿。

柳百梅去世之后,三个孩子果然没有卖这张画,继续收藏着。新中国成立后,梁方记却回到了保定,经过四处打听,找到了肖天京的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便把那张画拿了出来,还给了梁方记,又把肖天京和柳百梅的情况对梁方记讲了。

梁方记听了,大悲,便把这一张《百梅图》在肖天京和柳百梅的遗像前撕了,撒得碎碎的。撕罢,梁方记在遗像前深深地鞠了四个躬,便向肖天京的三个孩子告辞,出门走了。

后来听说梁方记到了新加坡。他偶尔也画梅花,但是从不超过一百朵。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梁方记的生意不热闹,还有人骂,说明他的绘画水平不高。
B.肖天京看得很留意却不买梁方记的画,主要因为大家都是手艺人,要生存。
C.梁方记赠送《百梅图》时,并非真不舍得,只是画得太辛苦。
D.梁方记将《百梅图》撕碎,既出于对肖天京遭遇的悲恸,更出于对这幅画的痛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闲话并非是闲话,正是这带过的“闲话”为后文军阀抢夺梁方记的《百梅图》埋下了伏笔。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对话为主,正是通过口语化的语言塑造了一群重情重义的人物,突出了主题。
C.小说以《百梅图》为线索,集中讲述了肖天京和梁方记两人之间的故事,没有无关的情节,紧凑而有序。
D.小说情节的展开,张弛有度,前半部分涉及肖、梁双方,较为详细,节奏较慢,后半部分则节奏较快。
3.有文学评论指出小说中柳百梅这个角色作用巨大,非常出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梁方记为什么画了一百朵精致的梅花,且叮嘱肖天京不可随意卖出,留作念想?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麒麟

王琼华

裕后街新开一典当铺,叫裕祥楼。

老板姓邓,名大礼。私塾先生“白胡子”说:“其名乃取意于‘大道之行,礼当为先’。”然此并非“大礼”之本义。邓大礼的母亲,婚后七年一直未孕。在族亲撺掇之下,邓家已写好休书。恰在此时,其母忽见喜脉。邓大礼出生前一日,其父却死于非命。其母这些年受尽凌辱,即便有丧夫之痛,仍将儿子取名“大礼”——她感恩老天有眼,终究给她送了一份天大的礼物。

时隔多年,新上任的县长见邓大礼长得清秀,两眼有神,便让他做了自己儿子的书童。

县长的儿子叫李富贵。

那年,李富贵考入省城一大学。离开裕后街时,他仍将邓大礼带在身边。

李富贵大学毕业后,即被一政府要员看中,授以官职。他入职当天,便让邓大礼独自回了裕后街。

过了半年,邓大礼将临街的祖屋改成了典当铺,即裕样楼。

裕祥楼的生意很快火爆起来。街坊们都说,是店内摆放的一块大屏风造就了满屋好风水。又说,裕祥楼砌柜台时用了鲁班所推崇的大吉大利的尺寸。当然,更多的人说是邓大礼做了十几年的书童,沾足了李富贵与生俱来的富贵之气,何况人家名字就叫“富责”呢?

街坊们时不时便会听到李富贵如何受到要员器重的说法。“李富贵这辈子会大富大贵!”邓大礼时不时会附和一句。他还承认,是李富贵带给了自己好运气。

街坊们很快发现,邓大礼经营典当行很讲诚信,也很守规矩,从不将人家所当物品故意贬低。

这日,一个西装革履、戴金丝框圆眼镜的男子走进裕祥楼:“邓老板,生意可好?”

邓大礼定睛一看,竟是李富贵:“什么风把李大公子吹回来了?”

李富贵坐下后,邓大礼上茶,笑道:“听说公子现在很风光。”

“所以,我要把你接到省城去享福。”

“邓某出身微末,怎能受得起荣华富贵呢?”邓大礼的话说得很谦卑。

李富贵听罢,一脸愠色。他有些阴阳怪气地说:“如今财大气粗,还真忘了这好命怎么来的?”

“公子带给的好,邓某一辈子铭记!”但他仍没答应跟随李富贵前往省城。

李富贵怒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不敢。不敢。”

李富贵甩手离去。

邓大礼站在门口,愣愣地往街上看了老半天。

过了两日,一陌生男子走进裕祥楼,说要当东西。他从包袱里拿出一只深黄色的麒麟摆件。邓大礼以为这是个铜质的摆件,接过一看,张大了嘴巴——这麒麟竟是黄金所制。

裕祥楼开张以来,第一次遇到这般金贵之物。

他有点儿犹豫。

金麒麟最终被邓大礼留了下来。因为陌生男子哭哭啼啼说了一番理由,让他难以开口拒绝。

陌生男子离去后,邓大礼捧着麒麟仔仔细细地看,终于认定这麒麟并非真金制作。他刚才看走眼了。不过,这东西做得很费心思,几可乱真。他倒抽一口冷气。

三日后,李富贵突然闯进裕祥楼。其身后,几个警察押着当麒麟的那个男子进来。

李富贵大声道:“这惯贼偷了我家祖传的金麒麟,说是当到你店里来了”

警察警告邓大礼:“如不交代,视同窝藏赃物,与盗贼一并处置!”

邓大礼听罢,认真看了一眼李富贵,然后从柜里捧出一只麒麟,递给李富贵。李富贵抓起麒麟扫了一眼,便摔在地上,嚷道:“假的!”

“怎……怎会是假的?”

“你私下调了包,竟敢把一只铜麒麟当成金麒麟来骗我,是想让自己的脑袋搬家吧!”

警察忽地端枪对准邓大礼。

邓大礼镇定地说:“你不妨找金匠来验证,看看是金麒麟还是铜麒麟。”

金匠来了。

很快,金匠说:“没错,是金麒麟!”

李富贵很愕然。他看到邓大礼一脸平静,便有些泄气,悻悻地说:“你邓大礼眼毒,下手也快呀!”然后,他挥挥手让旁人都出去。

邓大礼说:“你成心设下圈套,拿出一样假东西来当,要诈得我倾家荡产,再治我大罪。”

“谁让你不跟我上省城!”

“从读私塾那天开始,到念大学,你一直讨厌写文章。先生留下的作业,都是我替你完成。甚至呈给那位要员看的文章,你也让我来写。我实在不想再写了!”

“既然你都帮了我十几年,再帮我一段又如何呢?”

“看来这段时期至关重要。”

“李某不打妄语。我的恩人跟上头推荐了我,上头正在考察,我需要你帮我。”

“之后便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所以……”

“但我真的不会再帮你了。”

“看来你忘了,你的一身才气是从何而来?”

“拜你所赐,我能读书,对此我深感万幸。这尊我找人赶制的金麒麟,已耗尽我多年积蓄,送给你,算是我连本带利还给你的学费。从此,我不再欠你李富贵一分一毫。”

“你太绝情了!”

“谁绝情?上个月,我接到老师的来信,说你带兵抓了好几位老同学。他们哪儿有错?无非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事让我有揪心之痛,即便再为你提笔,也是下笔无神。所以,这文章我是没法再写了。”

李富贵见话已说绝,抱上金麒麟,沮丧离去。还没走到街口,他咬咬牙,仍不解恨,招手让等在街口的警察过来,对他们说:“快去,把那家伙给我带走!”

但警察没抓到邓大礼。

邓大礼猜到,李富贵一定会很快派人来抓自己。李富贵一离店,他便立即从当铺的后门离开了。

很多年后,李富贵在省城再次见到邓大礼,但他抓不了邓大礼了,反而成了邓大礼擒获的一名俘虏。这时,邓大礼已是解放军中的一位老战士——当年,他逃出裕后街,便参加了湘南红军游击队……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邓大礼的母亲受尽凌辱,生下儿子后,感恩老天给她送了一份天大的礼物,为儿子取名“大礼”,来化解丧夫之痛。
B.邓大礼典当铺生意火爆,是由于柜台用了鲁班所推崇的大吉大利的尺寸以及他沾足了李富贵与生俱来的富贵之气。
C.邓大礼预判了李富贵要陷害自己,收下了铜麒麟,耗尽多年积蓄找人赶制了金麒麟,作为学费连本带利还给李富贵。
D.李富贵一离开裕祥楼,邓大礼便立即从后门逃出了裕后街,参加了红军游击队,说明他对李富贵的为人非常熟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为人物取名很有讲究,“大礼”两字可认为取自“大道之行,礼当为先”,说明了“大礼”的含义,也暗示了人物性格。
B.小说善用虚词,如“一直未孕”“已写好休书”“忽见喜脉”“却死于非命”中加点词的运用使邓大礼的出生过程极富传奇性。
C.小说善用表情与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一脸愠色”“阴阳怪气地说”等描写,刻画出李富贵喜怒无常、自私自负的性格侧面。
D.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浓缩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的描写典型、集中,小中见大,反映了时代浪潮和历史趋势。
3.小说以“金麒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小说写作中有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即妙用伏笔。这篇小说在运用伏笔方面很有特点,请举两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2024-04-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姚平诗集》序

史铁生

一个人,还只有一岁的时候便被大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这怎么办?接着,一个医学奇迹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保住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才智与感情,这怎么办?

他只好以生命为诗了。

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晨曦微露我们一个个醒来的时候,他必定没有得到回答。

现在多少有些明白了:寂寞的上天是在以那把火作为赌注,要在第22个秋天、第8千次日出日落之后,赢得一个诗人。现在人们多少有些明白了:这残酷的游戏有了回应,当年那火焰的爆裂声一阵阵传开去,待其回来都成了如火的诗行。上天从一对非凡的父母怀中夺去他们漂亮的儿子,或许上天那时就已料到,当有一天人们面临成为经济动物的危险之时,必得有人用心灵在这星球上一遍遍歌唱。

诗的流派太多了,主义也太多,除去专事研究它们的人谁也弄不清也记不住。但你总能辨出哪些是凭了智力的摆弄,哪些是出自心性的感悟。尿撒得长而且多,那是流血所不能比的;流血也不如撒尿老练和弄出的花样多:当然撒尿又比流血有用。但人终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于是只可把真诚奉为神圣。真诚是生命的全部含义,诗就是真诚的生命抑或生命就是真诚的诗吧。对人类的爱,对这世界一往情深,对生活热烈而沉静的真诚,由此又导致了对无聊萎缩的苟活的憎恶——这是我从姚平的诗中感受到的。这样说太通俗太简单太幼稚了是不?这可能。但正如诗人所说:一个冷落着万人的话题想起来竟几百年不变。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诗与魔术的区别在哪儿?魔术师承认,他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骗字。那么诗呢?注入诗中的那个亘古不变的魂是什么?

诗太玄妙,不是我能说得全面和妥帖的。自写此文之初我就决定逃避这个难题。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姚平的诗。

还是说说那场大火。我总在设想,大火之后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姚平的哥哥姚宗泽,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那年他3岁,现在他以他的成绩被广东美术学院正式录取)这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我总在设想那一天,和那以后的20多个年头,我的设想总在不敢再设想中结束为长久的沉默,然后在他们儿子的诗中去看一对圣父圣母的形象。

我想,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人的残疾即是人的局限,只是为了要不断超越这局限,才有了诗。我认识姚平是在1985年,那年秋天他和他的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但他们并不张扬,他们只是想再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他们知道前面的困苦还有许多,他们要为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局限准备更多的勇气。用姚平的话说,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们来我家看我,在短暂的接触中最令我感动并且振奋的是,他们不掩饰那丑陋的残疾,他们更无意用这令人心碎的残疾去换取些微殊荣,他们只是出于生命的需要在默默地写与画,不趋时尚。不掩饰也不炫耀,生命就是这样起于诗又归于诗的,听野草在那里拼命地长,坦然如我

我想,这时他们的父母才真正地放心了,他们的儿子不是要收获诗人的头衔,他们的儿子只是要坦然生长,这样在以后的几个22年中就既会迎候成功也能应付失败了。诗人的这样一句诗:反正/妈妈面前输到哪步田地都有奖品。我猜想这是在童年,父母常对他们说的话。

我想有一天能去看看诗人的父母。

我想,姚平应该继续默默地写,但不要不屑于发表,诗与生命一样还需要交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史铁生给姚平的诗集写的一篇序文,文章文笔洗练,却又理趣无穷,给人绮丽雅致之感。
B.现如今文学流派异彩纷呈,各种文学主义不胜枚举,但读者对走心的作品还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诗歌的创作不能弄虚作假,应该用真诚的生命去创作。
D.文章最后史铁生鼓励姚平应保持一贯默默无闻的作风,继续写作,但也要多发表,多与他人交流。
2.下列关于文中姚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平和他的哥哥姚宗泽尽管遭受火灾,但是都没有放弃自己,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
B.史铁生认为,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
C.姚平对自己丑陋的残疾并不自卑,也不掩饰自己的残疾,更不把这残疾当作获取荣誉的筹码。
D.文章多处引用姚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姚平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史铁生对他的赞赏。
3.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丰富的含意。
4.史铁生与姚平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曾遭受厄运,又都经历释厄的过程,最终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请结合文本,谈谈史铁生和姚平在释厄的过程中有何相似之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步床

聂鑫森

曲曲巷的老班辈,说起于爷于干丰和他的内人巴晓月,几十年来相敬如宾,没红过脸,没吵过架,感情巴酽得像牛皮糖扯都扯不开,是因为每夜都睡在一张古旧的拔步床上,连做梦都相同。

这不是说笑话吗?但曲曲巷的男女老少都相信。特别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堂客们,羡慕得直咂嘴巴。

拔步床真是个好东西,可惜我家没有。怪不得我那当家的,早和我分床了。

于爷两口子,无儿无女,庭院里空落落的,不能不抱团取暖。

那倒也是。

于干丰七十岁了,干干瘦瘦,腰有些弯,说话声音低。退休前他是本市华湘家具总公司的细木匠,专做仿古家具,而且雕花刻朵,手上有绝活。巴晓月也是这个单位的油漆工,年纪只比丈夫小两岁,身体却健旺得多。他们虽不是一个车间,但上班、下班可同去同回,比翼齐飞;退休了,有了整块的时间长相守,四目含情相对。于干丰有时也要出去一下,老朋友邀他去小酌几杯。

做大工匠、细木匠的,都爱喝酒。于干丰也不例外,只是他量大,喝得猛也喝得多,把肠胃喝出了病,不得不时常去麻烦医生。巴晓月劝过他,劝不住。直到几年前,于干丰才收敛了许多,因为妻子几句掏心掏肺的话,把他震住了:老于呀,你知道我素来胆小,你一旦先走,漫漫长夜,我怎么挨到天亮?但愿这拔步床上睡的总是两个人!

于干丰一拍拔步床的雕花围板,说:我……们不能辜负了这张床。

于家世代都是细木匠。床、桌、几、案、柜、椅、凳……上面还施以浮雕、深雕、圆雕、透雕,花鸟、山水、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代代有传人,在古城湘潭名声广为人知。

这张拔步床,是于干丰爷爷的爷爷制作的,时为晚清。采用的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款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架子床,二是架子床前的围廊,围廊与架子床连成一个整体。床前的廊庑两侧放置桌凳,人跨步进入铺嵌木板的廊,有如进入室内。故拔步床又称踏板床。床顶下周围有挂檐,床下端有矮围,都雕着各种图案:花好月圆、举案齐眉、鹊桥相会、琴瑟和谐……充满吉祥、欢乐的情调。

这张床一直拆散、包扎藏在于家放杂物的阁楼上。1977年丹桂飘香时,26岁的于干丰和24岁的巴晓月要结婚了,父亲把这张床在新房里拼装好,说:这是个吉物,祝你们和和睦睦,生儿育女,白头偕老!

于干丰夫妇在拔步床上睡了44年。父亲、母亲相继辞世,他们也老了,只有床还是原样!

可惜他们没有一儿半女。于家的细木匠手艺,只能到此戛然而止。

巴晓月说:老于,我对不住于家,没让于家的绝活有个传人!

于干丰说:这是什么话?我带出了多少徒弟,他们难道不是于门的传人?

可惜你和徒弟,没做过拔步床。

这玩意,费时费材料,价格贵,没有订货的,公司领导不让做。

爹当年搬出拔步床让我们用,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

于干丰的眼里忽然有了泪水。

记得十多年前,市博物馆有专家来于家观赏拔步床,问于干丰:这是真正的明式好玩意,虽制作于清代,做工、雕工都是一流,可否出让?价钱好商量。

祖上留下的东西,我不能出让。你们可以到家具公司去定做,我的手艺自信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可博物馆不能收藏当代的东西,这是有规定的。

……

秋风凉了,重阳节迎着菊花香翩然而至。

曲曲巷传出了令人惊诧的新闻:于干丰和巴晓月分床了!

是居委会主任带着人,去看望离退休老班辈,在于家时,巴晓月忍不住说出来的,还引着人到卧室去巡看,果然言之不虚。

拔步床的旁边,摆了一张于干丰亲手做的简易平头床,没有上漆,杉木的香气很好闻。窗前的长条桌上,放着一个木雕的不倒翁,头型、脸相酷似于干丰。桌边靠着一支木雕拐杖,杖头雕的是钟馗的头像,拐杖与人肩等高,是握杖而行的形制。

主任问:于爷,你们亲亲热热几十年,是这块地方的榜样,怎么忽然分床了?

于干丰低声说:我身上有不好闻的气味,怕熏了堂客。

巴晓月说:我不怕熏,我………喜欢。

可我自己都受不了,总要下床去室外透口气,不另外睡会吵闹了你。我知道你胆小,就雕制了这支钟馗头像拐杖,它可以为你驱邪壮胆;还有我雕的不倒翁头像,你瞄一瞄,就知道我在你身边。

主任微微一笑,说:巴大姐呀,你误解于爷了。你们虽不同床却同屋,于爷想得这么周到,难得。我们就告辞了。

两个月后,于干丰因肺癌晚期,溘然离开人世。落气时,他挣扎着坐起来,靠着平头床的挡板,对巴晓月和几位老邻居说: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活不长了。晓月胆小,我得趁着还在世,赶快和她分床,让她习惯一个人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这张平头床,我走后,丢掉就是……

巴晓月大声号哭起来。

待于干丰的后事料理好,巴晓月将拔步床捐赠给了市博物馆,只收下一张朴素的捐赠奖状。没上漆的白坯平头床,她没有丢掉,夜夜安详地睡在上面,枕头边放着丈夫的不倒翁像。有时出院门上街去买点什么东西,她一定会手握雕着钟馗头像的拐杖。

巴嫔毑,你健旺!

谢谢大家关心!

(有删改)

【注】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温暖而多蚊蝇,床架的作用是为了挂蚊帐。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曲巷的人们对于于干丰和巴晓月关系的议论,一方面说明了两人关系的亲密,另一方面也在强调本文的描写对象拔步床。
B.于干丰喝酒多、猛,以致把肠胃喝出了毛病,这个情节写出了其负面的形象特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嗜酒成性之人的规劝。
C.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对拔步床及其来历进行了描写和介绍,既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内容,也使文章有了传统文化之美。
D.文章以对话结尾,既言简意赅,使文章情节紧凑,不拖沓,同时也让读者因于干丰去世后巴晓月的状态感到了些许欣慰。
2.小说中的“拔步床”在作品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简析。
3.这篇小说内容前后照应,使情节紧凑,故事真实可信。请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前后照应的。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