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忆中的薰衣草

高曼

凯瑟琳望着桌上那杯早已放凉的咖啡,神情无比沮丧。老师刚来过,她连咖啡都没顾上喝,讲了许多关于丽迪西娅的事情。

“没想到,您的女儿居然学会了说谎!捏造一些离奇的事情哗众取宠……”老师的脸上露出责备的神情,好像在怪这位母亲失职。

丽迪西娅是凯瑟琳的女儿,她正在读小学。这个乖孩子从来不让妈妈操心,可是最近却因为作文的事情惹得老师亲自上门告状。作文本上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下,那薰衣草组成的紫色花海在不断翻腾,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空气中充满了薰衣草独特而自然的香气……”

凯瑟琳叹了口气,接着翻看第二篇:“我的妈妈是一位气质高贵的女王,她穿着飘逸的长裙站在舞台上,唱出的歌声空灵而动听……”

据老师讲,丽迪西娅最近经常向同学们吹牛,说自己小时候住的地方是一片薰衣草的世界,房子像宫殿一样。她还说妈妈以前是大歌星,在舞台上对着很多人表演,掌声经久不息……当然,这些都是假的。

现实是,丽迪西娅一家人住在法国东北部地区的埃纳省,这里根本没薰衣草,只有葡萄园。妈妈凯瑟琳在一家酒庄做清洁工人。她长相平庸,腰像水桶一样粗,说话用粗哑难听的大嗓门。

但是丽迪西娅却不厌其烦地向同学们讲述,像中了魔。老师觉得她可能心理上有问题,建议家长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晚上,丽迪西娅回家后,妈妈说了老师家访的事情。丽迪西娅委屈地说:“妈妈,难道记忆会撒谎吗?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事情确实发生过呀!”

凯瑟琳笑了,“宝贝,其实你只是记错了。”接着,她讲述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原来,凯瑟琳年轻的时候,曾经给普罗旺斯著名的歌星路易丝做过贴身保姆。两人如同亲姐妹,关系非常融洽。后来凯瑟琳嫁到了遥远的埃纳省。

就在丽迪西娅四岁的时候,她接到了路易丝的电话:“亲爱的,你重新回来帮我吧。我已经换了十几个保姆了,没有一个满意。再这样换下去,我会崩溃的。”

此后,路易丝几次三番催她来普罗旺斯,并且表示不介意她带着女儿来上班,还承诺要给她最优厚的待遇。丈夫心动了,便怂恿凯瑟琳答应。

到了那儿之后,凯瑟琳才知道,原来路易丝有个和自己女儿同龄的私生女,她不愿意被媒体曝光,于是只好交给保姆照看。从此之后,两个小女孩常常在一起玩耍。而凯瑟琳也可以抽出时间来安心干活儿。路易丝对孩子们非常好,无论买什么东西,都是双份的。两个孩子不仅吃的一样,穿的衣服也是一模一样的。有时候,路易丝还把自己的演唱会的票给她,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去看节目。

凯瑟琳非常感激她,于是更坚定了留在普罗旺斯的决心。路易丝还和她商量,要帮她的丈夫在这儿找个工作。然而,这个计划还没有实施,悲剧发生了。

那时正是普罗旺斯薰衣草盛开的时候,路易丝开车,带着凯瑟琳和两个孩子去田野里游玩。由于孩子们贪玩,天黑了她们才匆忙地往回赶。没多久,路易丝突然看到有男人在路边拦车。也许是想问路的人,她这样想着,便停了车。

“嗨,什么事?”热情的路易丝问道,那个人却突然拿着手枪从车窗伸进去,顶在了她的太阳穴上。“让保姆带着她的孩子滚回家拿钱,你留下!”男人厉声说道。

那个男人穷凶极恶,凯瑟琳只好抱着女儿下了车。她们刚下来,男人便坐了上去,开着车跑了。凯瑟琳一路狂奔,找到了最近的警察局报了警。但是当执法人员赶到的时候,汽车已经爆炸了。男人和路易丝母女全部死在了车上。事后调查才知道,原来劫车的男人是路易丝以前的恋人。在发现他品质恶劣之后,她怀着他的孩子离开了他。没有想到他又千里迢迢找了过来,并与之同归于尽。

“你记忆中的薰衣草是真的。只是你记忆中的会唱歌的妈妈,却是路易丝阿姨。”凯瑟琳解释道。丽迪西娅默默地低下了头,原来这个故事如此悲惨。不过,幸好她还有亲妈妈,还有在外地工作,即将回来的亲爸爸,所以,她是幸福的。想到这里,她又颇感欣慰。不过,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向别人炫耀过薰衣草的故事。

几十年过去了。在凯瑟琳和丈夫的精心抚养之下,丽迪西娅学业有成,做了律师。很快,她有了心仪的男朋友,两个人商定去普罗旺斯旅游结婚。

当他们寄回在当地照的相片时,凯瑟琳深情地望着女儿的脸庞对老公说:“看,她长得几乎和她的亲妈妈路易丝一样美丽。”丈夫用力拥紧了她,眼睛中含满了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反映丽迪西娅经常向同学们吹牛,觉得她可能有心理问题,所以找到丽迪西娅的妈妈进行谈话。
B.路易丝几次三番催凯瑟琳去普罗旺斯,并许以优厚待遇,凯瑟琳都不愿去,可见两人关系曾经很一般。
C.路易丝对孩子们非常好,为下文凯瑟琳在危急时用自己女儿的生命换路易斯女儿的生命埋下了伏笔。
D.凯瑟琳说的“她长得几乎和她的亲妈妈路易丝一样美丽”照应了前文的叙述,揭示了丽迪西娅的身世。
2.概括小说中凯瑟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记忆中的薰衣草”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熟,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便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哪,我寡妇无业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晚年写《鸡毛》,所写是他早年就读西南联大的见闻,小说有对青年及其成长的历史性反思,又有其深刻的现实性。
B.《鸡毛》通过再现两个人生轨迹并不相同的人物偶有的生活交集,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并以此探触了真实的人性。
C.文嫂尊学生为先生,先生们不知悉文嫂的身世,金昌焕还偷吃她的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西南联大有冷酷而另类的学生。
D.小说篇幅虽短小,却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文嫂、金昌焕的生活,以及他们经历苦难、消解苦难的方式有独到的洞察与理解。
2.小说以“鸡毛”为标题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1-05-20更新 | 3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一小件

[美]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能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杀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杀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

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间透着亮光和浸润食物芳香的面包房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情节集中紧凑,又让面包等相关物象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B.小说在表现人物突遭生活重创后的反应时,没有极力渲染悲伤的氛围,而是以传神的细节暗示他们的情感波澜,取得了一种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C.小说中“体积很大”“颠着擀面杖”“掰开一条黑面包”等描写,活画出一位“被生活淹没”的面包师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怜悯。
D.小说善于使用对话,无论是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还是无儿无女的面包师,都通过坦诚的对话和交流获得了对方的理解,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2.小说以“好事一小件”为标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小说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4 . 百鸟朝柿

江岸

姥爷六十岁那年,随着小姨最后一个结婚,姥爷和姥姥的家就成了他们俩的空巢。

小时候,位于大别山山窝里的姥姥家简直就是我的天堂。每逢节假日,妈妈都会带着我回娘家,到她的故乡黄泥湾去一趟。有时候爸爸也跟着去。

乡下的日子,我的快乐就像山区蓝天上飘荡的白云,奔涌得无边无际。且不说姥爷和姥姥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宠爱,且不说夏季在洗脂河里戏水的清爽,且不说冬日在山坡上滑雪的畅快……单是菜园里新鲜的蔬、树林里甜蜜的浆果、房前屋后熟透了的红桃黄杏,都足以让我这个馋嘴的城里娃儿对这一片神奇的山谷流连忘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姥爷、姥姥亲手做的脆柿和烘柿。

姥姥家院墙外面,有一排参差不齐的树,矮的是石榴和樱桃,几棵高过墙头的树,一棵是香椿,两棵是柿树。听姥姥说,原来这两棵柿树结的柿子叫牛眼柿,鸡蛋大小,籽儿还特别多;后来,经过姥爷亲手嫁接,结的柿子叫磨盘柿,比大人的拳头还大。每年秋天,他俩把柿子摘下来,一部分泡在坛子里,坛口塞上从河边割来的马蓼去涩--制作脆柿。泡个几天,将柿子捞出来洗净,削了皮,咬一口,又甜又脆,口感赛过苹果和香梨。另一部分装进塑料袋子里,里面放上两个苹果,将袋口扎紧,用棉被捂上——制作烘柿。几天以后,柿子变红变软,揭开一块皮,将嘴巴贴上去慢慢吮吸,绵软香甜,柔滑得像喝了一罐蜜。

姥爷、姥姥知道我喜欢吃柿子,每年秋天的时候,都会把脆柿和烘柿提前加工好,我去了以后,让我每天吃两个,因为柿子性寒,并不让我多吃。吃不了的,让我临走时兜着走。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一来呢,嘴没有小时候那么馋了,二来呢,我到外地求学、工作,再也不能经常去看望姥爷和姥姥了,竟然错过很多品尝姥姥家美味的机会,但是,姥姥家柿子香甜的滋味却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

岁月如梭,人生无常。一个秋天的傍晚,我正在上班呢,妈妈突然打来电话,拖着哭腔说,你姥姥在医院里,快不行了,你抓紧时间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

我紧赶慢赶,回到家乡,匆匆送别了姥姥。姥姥安葬了,在院子里,我坐在姥爷身边,想陪他说说话。姥爷面容苍老,平静的神情下面,掩抑着无尽的哀伤。我憋着泪水,握着他布满老茧的大手,满腹的话语不知道如何启齿。

我怕我的泪水控制不住,会不小心流出来,便不时昂起头,仰望院子上面那一方逼仄的天空。我突然看到,在院墙上方,高高的柿树顶端,宽大的树叶里掩映着星星点点正在由青变黄的柿子。姥爷,我去帮您摘柿子吧。我站起来说。肯定是柿树太高了,姥爷行动不便,才没有摘净树顶的柿子。

姥爷拉着我的手,把我拉回他的身边坐下,摇摇头说,不用摘了,那是我和你姥姥故意留下的。为啥?这样不是太浪费了吗?

这些年,你们几个贪嘴的娃娃都长大成人了,也难得有功夫回来陪我们了,我们就再也不用把柿子都摘光了,每棵树顶上,每年都留下几十个柿子。每到冬天,大雪封山,这附近山上的鸟雀们觅不到食儿,麻雀啊,斑鸠啊,喜鹊啊,画眉啊,黄鹂啊,还有乌鸦啊,还有其它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啊,都会飞过来,吃几口柿子,度过饥荒。这几年,雪天飞过来吃柿子的鸟雀越来越多,我们留下的柿子也越来越多啦!

怪不得呢,姥爷和姥姥心眼真好,这是保护鸟儿,保护生态环境。

哪儿啊,我们有啥能力保护它们,是它们啊,飞过来陪我们。每年下雪的时候,鸟儿们聚在树上树下,热闹得不得了,把你姥姥高兴的,像过节似的。她呀,总是让我把院里院外的积雪打扫干净,她就一把又一把地往空地上撒稻谷、小麦和玉米,怕这些鸟雀光吃几口柿子,填不饱肚子呢。

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一头扎进姥爷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

隆冬季节很快就到了。

有一天,看天气预报,豫南地区将有大到暴雪。我突然渴望回到黄泥湾,回到姥爷身边去。我请了假,千里迢迢往回赶。

一路上,我都在想象着姥爷家鸟儿欢聚的热闹场景:大雪纷飞,柿子鲜红,一群五彩缤纷的鸟儿在风雪中在柿树周围一边鸣唱一边翩翩起舞。

我默念着,姥爷,您和姥姥曾经豢养、放飞的一只小鸟,马上也要飞回家了。

(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起笔简洁,直接交代姥姥姥爷成为空巢老人,引出下文老人对“我”的宠爱,也为后文叙说老人的寂寞做了铺垫。
B.第三段中,作者娴熟地组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比较、拟人等诸多修辞手法,着力呈现了乡下生活的丰富多彩与趣味无穷。
C.姥姥姥爷留下树顶上的柿子,雪地里撒稻谷等食物,暗示了老人内心的善良和寂寞,也在客观上保护了鸟儿和生态环境。
D.结尾部分写“我”一路上想象鸟儿欢聚姥爷院子里的热闹场景,以虚写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姥爷晚年生活的美好期望。
2.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我”强忍泪水与号啕大哭的原因。
3.小说标题有着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果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倒也好,看戏的不会往前头挤,因为太靠近,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戏是徽调,没有准调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里学过戏,唱戏很规矩,能唱《武家坡》这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产音里听出了一腔悲愤。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更北,地势渐高,即文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不一。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圻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容”也没有,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易经》,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名家的书法杂凑起来的(帖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皆取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赝鼎”,是假的,我们不管这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一岁迁雷州。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程北归,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仪《说郭》卷八十二:

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盘跚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声名!”怒而不饭。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都跃然纸上。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文中援引明陶宗仪的《说郛》,表现了秦少少游颠沛中旷达的人生观,同时说明这样的传记写有很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C.文中引用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了作者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D.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作者回想小时候在文游台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淳朴自然,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2.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简要分析。
3.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
2021-05-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

夏阳

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负担轻呢。父亲也在一旁接话道: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这事在全村传为笑谈,寡人一词从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

父亲没有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吻:你自称寡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打小爹死娘亡,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还是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他的生意,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父亲所谓的生意,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面整洁,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进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他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印章,诡秘地说: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咬着我们的耳朵说: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母亲紧张地问: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暗投明,物归原主。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父亲皱了皱眉,说: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块钱。对方说:那我就半卖半送,谁叫我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人家夸赞你一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赔着小心说: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我们不也开心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结婚,妻子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这个不是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愣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乐’了,还真什么真?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什么‘生日快乐’?这是‘吉日良辰’,小篆,所以说,那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立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儿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你们不要再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道: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罪,再说了,现在大多数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第一段主要交代父亲“寡人”这一称呼的由来——“寡人”是别人给父亲起的绰号。
B.卖印章时,对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以及装印章的匣子“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都是为后文埋的伏笔,暗示印章是真的。
C.小说详细描写了父亲买下印章的过程,有利于塑造父亲的形象,同时,“阶级成分”等富有年代感的语句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D.知道印章是真的并且价值不菲后,“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生动地刻画出了大家的贪婪。
2.请概括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突出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你对“寡人”这一称呼的理解。
2021-05-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章

曾立力

李一禅是位书法家,尤以金石篆刻著名。

他治印从不用反书,对着印章直接下刀。没了反书的束缚,方寸之间任其纵横捭阖,神思飞扬,苍劲顿挫,金戈铁马入印来;集奇伟瑰怪为一体,寓出神入化于险远,独具一格。

这天他去散步,来锻炼的人还真不少。不意遇见位晨跑的小伙子,穿身红运动服,挺精神的。恭恭敬敬冲他道声:大师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然跑远。接连几天都这样,这人是谁?在哪见过?

买下这栋旧宅,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房子不值钱,印章也不值钱。平日里,李一禅除却在家读书治印练字外,就是出席各种讲座书法展忙于应酬。名声在外,邻里间很少有人认识他。

回到家中便向夫人打听,相比之下夫人对周边人事熟络多了。夫人告诉他这人叫刘博,两口子都在市重点小学教书,买下了他们家旁边那栋二层小楼,搬来没多久。

自此,每当刘博恭恭敬敬问候他大师好时,李一禅必定回应道:芳邻刘博好!使得两个人的见面,像谍战片里的接头戏样郑重。

远亲不如近邻,过天刘博来家里拜访,尔后便有了些走动。

李一禅有个怪毛病,视印章如亲儿子,最忌非专业人士讨论专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半瓶子醋的人说些套话假话与他评头论足。印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用得着旁人评说!

刘博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有意回避,每次来话星子都没溅到上面半点,从未谈及。闲聊几句,起身告辞,客客气气地来,客客气气地去。小伙子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讨人喜欢。

李一禅对刘博说自己过去也教过书,对他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至于没去回访,不是自己故作矜持,不肯移驾,而是没这个习惯。

李一禅没去走动,夫人倒是常去。一天晚上,夫人兴冲冲地回来跟他说,刘博两口子在家里办了个小升初的补习班,得知他们的孙子正值小升初时,主动提出让孙子来补习,学费全免。夫人还说: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没读上重点小学,一定要读上重点中学。夫人对孙子比对儿子还上心。

李一禅在家只是个甩手掌柜,既然夫人都不怕麻烦,他还能说啥?便叫儿子把孙子送来。儿子儿媳都很忙,正愁孩子无人管,顺水推舟,当晚就把孙子送了过来。李一禅说:补习费自然是要交的,说不定人家两口子正还着房贷呢,全由我们出得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孙子的成绩大有长进,皆大欢喜。乐得夫人黏在李一禅身边老夸:你看人家两口子,水平就是不一样!

近年来,李一禅的印章越刻越少,价钱却是越来越高,一口价。这是什么地方?艺术的殿堂,不是菜市场,可讨价还价的。只一点,李一禅从不收钱,夫人收。自己收,显得太不讲究。这天刘博来家里探访,神情却与以往迥异,端着杯茶半天不开口,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好像有事求他。李一禅刚赴了个饭局回来,趁着酒意笑说:刘博小友,你我可是‘三老’关系啊。其一,我们是近邻,视同老乡;其二,你是我孙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家的老师;其三,我比你年长,你是小老弟。有啥事?尽管直说无妨,老夫定当不遗余力!刘博这才不好意思地说出口:想求大师一枚闲章,永久收藏。

李一禅听后面露难色,心里叫苦不迭,后悔刚才不该把话说得太满。刘博有所不知,不是熟得不得了的人,李一禅从不为人刻闲章。闲章不闲,譬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譬如徐悲鸿的一尘不染等等,那都是寄情于印,生命的真迹啊!闲章,最好是自己刻。

可话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况且自己的孙子让人家费心不少,岂能说了不算数,出尔反尔?遂答应赠刘博一枚闲章,与其共勉。十天后来取。时间说短了,不金贵,李一禅深知个中玄妙。乐得刘博连连拱手作揖,欢天喜地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就在李一禅快要淡忘这事时,突然在朋友圈里看到微友说了段笑话:他们单位的头最近不知从哪得来枚‘思无邪’的闲章,每每签字画押后都要盖上那枚闲章。说是既可防止别人模仿他的笔迹,又可增加些单位里的文化品位。随后微友还发了个笑脸。

李一禅只觉得心头一动,忙问能不能发个视频过来看看。微友说没问题呀!手头正有未来得及报销的单据,拍下发给你。

嘀嘀,点开一看,正是他为刘博刻的那枚闲章。李一禅像被人捅了一刀般难受,哀叹道:哎哟哟,埋汰了枚好印!旋即拨通儿子的电话,吼道:赶紧把你儿子接走,爱去哪去哪,别放我这。平心静气后,拿起刻刀,找出块寿山石,为自己重新刻了枚思无邪的闲章。

改天他去散步,遇见刘博恭恭敬敬问候:大师好!李一禅照例回应道:芳邻刘博好!面容平淡,眼睛里闪过点什么。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李一禅的印章价格不菲,一章难求,为后文写刘博向他索闲章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李一禅微友的领导借口增加文化品位而滥用“思无邪”印章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上附庸风雅的现象。
C.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刘博与李一禅见面时彼此问候,话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意蕴却明显不同。
D.小说中李一禅赠予刘博“思无邪”闲章,因为他意识到刘博心机深沉,所以借此勉励其做到思想纯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自然段介绍李一禅治印的情况,既照应了首段内容,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作者很懂得塑造人物的技巧,将视章如子的李一禅与颇有城府的刘博相较,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张力。
C.小说以李一禅为叙述主线,刻画人物多作正面描写,兼有侧面烘托,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心理活动描写。
D.小说巧用留白艺术,如结尾处李一禅“眼睛里闪过点什么”,省略了诸多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请结合文本,说说李一禅两次刻“思无邪”闲章的用意有何不同。
4.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作“篆刻大师李一禅”更好,因为小说大部分篇幅并未提及“闲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021-05-0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在吗

许仙

江安新去县城赴任那天,江溪送他下山;阵阵落花风吹来,清冽冽地香。江安新几次请他回吧,江溪只顾闷头走路,下了七里坡,他递给江安新一包东西,说遇到难事,先看看它。

江安新嗯了声,上车走了。江溪再见到儿子,已在电视上。江安新下乡,在走路。江安新又下乡,在走路。老伴心疼地说他黑了、瘦了。江溪说我就怕他白了、胖了。一晃半年过去,电视上的儿子在开会,在讲话。又在开会,又在讲话。老伴笑道:儿子变漂亮了。江溪皱眉道:他变了。江溪打电话给江安新。他在忙,等会儿回。半夜里,江安新才来电,问啥事?江溪问你怎么老在开会?江安新笑笑,说工作。江溪问东西还在吗?江安新说在,他没穿在身上,但时刻穿在心上,请他放心。江溪说那就好。江安新说过几天他要去莲花镇,路过象。江溪问几时?江安新说还没定,再联系。

第五天一早,江溪和老伴就等在七里坡下的公路口,等了三个小时,等来一辆银灰色面包车。江安新拎下大包小包的,说给两老补身体的。江溪问他哪来的?江安新说自己买的,他就脸板板的,花这个钱做啥?老伴把家里的笋干、石耳和高山茶给儿子。江安新谢过母亲,说他就爱吃这些。江安新要走了,江溪叫住他,问没忘吧?江安新摸出皮夹,抽出一张照片给他看,不敢忘。江溪把照片还给他,说走吧。江安新上车,一溜烟跑远了。

江溪把儿子给的,送给了村里刘奶奶、李奶奶和张大爷。第二年春节,江安新没回老家过年,只来了儿媳和孙子。老伴有些难过,江溪就数落她,有啥难过的,你没见他正忙着吗?是啊,红安新不是去这个村验收精准扶贫了,就是上那个村慰问老兵困难户了。有乡亲说他咋不来自己村扶贫送温暖呢?好处都让其他村得了,徒有县长村的虚名。开春后,赵村长在电话里汇报完工作后,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了乡亲的意见,江安新停顿了片刻后就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江安新把全县环境整治动员部署现场会开到大岩村。大岩村固然好山好水,但一度为了抓经济效益,办了不少垃圾厂,污染严重,被江安新点名批评。赵村长叫苦不迭,在现场会上立下军令状,限期整治,谁叫他管辖的是县长村呀,做全县的表率,那是必须的。

县里有个旅游开发大项目,赵村长志在必得,拉上江溪直奔县城。江安新请他们在家里等,让媳妇整了桌好菜,他抽空儿回家,陪父亲和村长。酒过三巡,赵村长借酒壮胆,说明来意,江安新笑而不语。江溪问他东西在吗?江安新说在。江溪叫他拿来。江安新去书房拿给他。江溪抖开这件泛黄的补丁加补丁的老棉袄,告诉儿子,他是个孤儿,当年病倒在雪地里,要不是住在村口的陈奶奶救他,他早就没命了。这件老棉袄还是陈奶奶让她老伴从身上脱下来,来手给他穿上的。老棉袄热火火,带着她老伴的体温。

江溪将老棉袄上一块块补丁指给江安新看,这块是李奶奶补的,那块是张奶奶补的……他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乡亲们对他恩重如山;他说做人不能忘本,要帮就要帮那些最困难最需要的乡亲。

见江溪把话说到这份上,赵村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就等着好事进村;谁知发财的大项目跑去邻村,就傻眼了。江安新打电话对父亲说抱歉。江溪说他做得对,那个村比咱们村穷,比咱们村更需要发展。

第三年冬天,江溪在山上跌伤,送去县人民医院。两天后,江安新从外地考察回来就直奔医院。江溪见到儿子,就埋怨这病房不对劲,让他换房。江安新请他放心,医疗费他付,决不贪公家一分钱。李院长找来了,告诉他,伯父的跌伤倒不是问题,但他肝癌晚期,全身扩散。江妥新问还有多久?李院长说最多半年。

这天夜里,江安新坐在书房地板上,抱着老棉袄哭泣。妻子打亮灯问,你怎么连灯都没开?江安新抹干眼泪,让她有空多去陪陪父亲。

妻子每天都去病房服侍公公,每天换着花样送吃的;江溪叫她回去,别耽误孩子学业。见她不走,他就要回家,说犯不着花这昂贵的医疗费,他的病他心里有数。接近年边,昏迷的江溪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老伴抹着泪,对儿媳妇说:马上就过年了,你公公想回家过年,就遂他的心愿吧。她打电话给江安新,第二天开私家车送公公回家。

大年三十,江安新破天荒带着老婆儿子早早地回到大岩村,家里可热闹了,江溪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来,枯槁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下午,儿媳妇下厨准备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江溪床前。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他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江溪喝了一杯黄酒,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微微笑地望着大家,一个个地看过来,慢慢的。

吃过年夜饭,江安新留在房里,江溪伸出手来,吃力地比画着,两片薄薄的干瘪破裂得像松树皮的嘴唇不停地抖索。江安新握住父亲的手,俯下身去,将耳朵贴到他嘴唇上,听到父亲用微弱的声音说:还在吗?”“在。

(原载《啄木鸟》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溪皱眉道:‘他变了””,既写出了江安新的皮肤由黑而白的过程,也写出了江溪对儿子的担忧,忧心儿子怕吃苦,不肯去基层,改变感恩的初心。
B.江安新把全县环境整治动员部署现场会放到大岩村召开,全然不顾赵村长的请求,把县里的旅游开发的大项目放到邻村,说明江安新具有全局观念。
C.“他没穿在身上,但时刻穿在心上”一句,既暗示了那件“东西”是与衣物相关,又为下文父亲江溪回忆那件百家衣的来历、告诫儿子的情节张本。
D.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选材上,截取了一个县长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片段来构思小说,真实感人。
2.小说在刻画江安新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还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作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雷雨((节选)

(俄国)亚·奥斯特罗夫斯基

第三场

鲍里斯       我要走了。

卡捷琳娜   上哪儿?

鲍里斯       到很远的地方,卡佳,到西伯利亚去。

卡捷琳娜   你带我离开这儿吧!

鲍里斯       我不能带你走,卡佳。不是我自己要去:是叔叔让我去的,而且已经备好了马车;我只跟叔叔告了一小会儿假。

卡捷琳娜   那你走吧,上帝保佑你!不要为我难过。可怜的人,也许只有开始的时候你会想念我,以后你会忘记我的。

鲍里斯       不要谈我了!我是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倒是你怎么办?婆婆对你怎么样?

卡捷琳娜   她折磨我,把我关起来。她对大家说,也对我丈夫说:别相信她,她可狡猾啦。大家整天跟着我,当面嘲笑我。

鲍里斯       那你丈夫呢?

卡捷琳娜   他发火,净喝酒。我讨厌他,讨厌他。

鲍里斯       你太痛苦啦,卡佳!

卡捷琳娜   太痛苦,太痛苦啦,还不如死了好!

鲍里斯       谁知道,为了我们的爱情我们俩会这么痛苦!那时候还不如我逃走的好!

卡捷琳娜   我遇见你也是活该遭难。得到的欢乐不多,而不幸,不幸却有多少啊!而且还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呢!唉,为什么去想以后的事呢!现在我见到了你,这是他们从我手里夺不走的;除此以外,我什么也不需要。我需要的就是能见你一面。

鲍里斯       可别让他们在这儿碰到咱们!我该走啦,卡佳!

卡捷琳娜   等一等,等一等!让我最后一次看看你。(望着他的眼睛)好,我已经够了!现在上帝保佑你,你走吧。走吧,快点走吧!

鲍里斯   (走开几步后又停下)卡佳,有点不对头!你不会有什么想法吧?路上想到你,我会非常痛苦的。

卡捷琳娜   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上帝保佑你,你走吧!

鲍里斯   (大哭)那么,上帝保佑你!我只求上帝让她早死,别让她一直痛苦下去!再见!(鞠躬)

第四场

卡捷琳娜   (独自一人)现在到哪儿去呢?回家去吗?不,回去就跟到坟墓里去一样。对,回去就跟到坟墓里去一样!……就跟到坟墓里去一样!还是在坟墓里好……一棵小树下面有座小坟……多好啊!……阳光温暖着它,雨水滋润着它……春天,坟上会长出青草,那么细软细软的……鸟儿会飞到树上,它们将唱歌,生儿育女,鲜花盛开:有黄的、红的、蓝的……什么样的都有(若有所思),什么样的都有……静悄悄的,太好啦!我好像轻松些了!至于活下去,我连想都不愿想。还活下去吗?不,不,不必了……没有意思!我憎恶这些人,我憎恶这个家,憎恶这四堵墙!我不到那儿去!不,不,我不去!倘若回到他们那儿,他们又要跟着我,说个没完没了,这对我有什么用呢?哎呀,天黑下来了!又有人在什么地方唱歌!唱什么呢?听不清……还不如现在死了的好……唱什么呢?等死神找上门来或者我自己……这都一样,反正不能再活下去了!对了,就这样……我想起来了。他们抓住我就会强迫我回家……哎呀,快,快!(走到河边。大声地)我的朋友!我的欢乐!永别啦!(下)

(臧仲伦译,有删改)


[注]①《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亚·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代表作。写于1859年,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农奴制度和宗法家长制的黑暗。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在婆婆卡巴诺娃的“黑暗王国”里,她整天被辱骂。卡巴诺娃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捷琳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在河边,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捷琳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捷琳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卡捷琳娜的自杀,引发了卡巴诺娃的女儿瓦尔瓦拉投奔自由。②本场的情节是鲍里斯痛哭流涕接受了叔叔的“流放”,临行前秘密幽会卡捷琳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告别”场景中,鲍里斯与卡捷琳娜互诉衷肠,但对于卡捷琳娜想自杀的念头没有丝毫察觉。
B.卡捷琳娜具有诗意的心理特质。在她眼中,连坟墓也生机盎然,这正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丑恶。
C.在死前,卡捷琳娜已陷入极度的恐惧中,害怕会抓回那个“黑暗的”家中。一个“抓”字,足以说明她当时的心理状态。
D.“若有所思”是舞台说明,作者通过这个舞台说明,提示演员此时应表现女主角沉浸于美好的想象之中而又忧郁难解的神态。
2.在第三场“告别”中,鲍里斯的态度与卡捷琳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据此简要分析。
3.本剧与曹禺《雷雨》都以“雷雨”为题,请简要分析两剧中“雷雨”共同的象征意义。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坑

梁衡

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硕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坑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那是1961年,17岁,我初中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

“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

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我问:“张亮现在干什么?”

“他在十五里外的一个村里教书。”

“你为什么不和他调到一起?”

“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我计算她今年该是44岁,可她至少像50多岁。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

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我看着表,已近中午。我想到山后面雪地里司机该等急了,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午饭,我们赶紧了出来。

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写人叙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晋西北神池的条件越艰苦,越能衬托出贾老师执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C.一个“逃”字写出采访者们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反了贾老师的坚守。
D.最后一句“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既回扣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
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分析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