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3.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 ①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②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③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 容易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哪些作用。
2024-01-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_______,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_______,变成一条条______,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1)补充文中划线部分内容。
(2)引述林肯对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目的是:_____。运用了 _____的写法。
(3)把“她得到了永恒。”分别改为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
2023-04-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国】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宗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下也没有固定的椅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巧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束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行走裕如,最终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2.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3.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书

然诺

①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温暖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②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③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悟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④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则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⑤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曾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吧!

⑥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23日)的时候,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 都应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 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⑦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⑧那就让我们都融入到书里去吧。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的“中国人也说得好”?
4.根据第⑤段内容回答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5.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段,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的一项是(     
A.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B.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
C.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
D.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7.根据原文意思理解分析,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觉得刘向、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言论是怪人怪语,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
B.爱、情、健康与幸福等是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
C.发起“世界读书日”是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
D.在我看来,“世界读书日”是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是因为我觉得书是温暖的,读书是享受温暖。
8.根据下面所给出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成语写下来。
(1)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2)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
(3)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
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文B.散文C.记叙文D.说明文
2021-04-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汉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彩马上回来

刘正权

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

张成坐在副驾驶上,一副悠闲自得的架势,嘴上的烟一明一灭的,陈大才在那一明一灭的火光中琢磨了半天,心里还是一明一暗的。

琢磨不透就干脆不琢磨了,他只要记得自己是在排戏就行了。

是的,排戏,作为一个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这回排的不是导演的戏,而是大成集团老总张成自己安排的戏。

一辆人力车缓缓从远处拖了货物过来,看得出那货物在人力车师傅眼里很贵重,要不然他也不会一步三回头去瞅车里的货丢了没有。

就要的是他一步三回头,才能找到出这个车祸的理由。

张成掐灭了烟,这是个暗号,如同片场导演喊OK!开拍。

陈大才脚上一带劲,轿车嗖一声就蹿了出去,直挺挺撞向三轮车上的货物。

张成交待得很清楚,尽量不要让车主受到伤筋动骨的大伤,当然,擦破点皮的轻伤是必须有的,流点血是在所难免的!否则这戏就演得不够专业了。

这点要求对陈大才来说不算要求,对玩飞车特技的人,这是初级阶段必备的水平。

哐当一声,二十万就没了呢!

陈大才叹了口气,闭上眼,这张成总是钱多得烧包了,玩这么刺激的游戏。

后视镜中,那个三轮车主气急败坏从地上爬了起来,张成慢吞吞下了车。

两人一照面,那个三轮车主忽然不气势汹汹地大嚷了,说张成是你啊?

张成装作惊喜莫名的样子一把抱住那个人说,李贵啊真是你,今天我撞对人了!

陈大才嘴里嘘了一下,啥叫撞对人了,是寻着人撞的!

李贵搔了搔头皮,望着地上一堆被撞碎的花瓶,苦着脸说,兄弟你走吧,我自己收拾!

张成蹲下身子,捡起碎片故作惊讶说,景德镇的货呢,值老价钱了!跟着返回车,从包里摸出一个方便袋,那里面装着二十万人民币。

张成把方便袋往李贵手里塞,说,哥们,看在同学份上,千万别报警啊!完了装作慌里慌张的模样说,我赶时间呢!

钻回车,嗖一声,陈大才再点油门,车就没影了,剰下李贵一人在路灯下使劲揉眼睛,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一个下岗工人,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二十万,哪儿梦去啊?

别说李贵,连陈大才都觉得像做梦,就点一下油门,两万元劳务费到手了,他在片场要排多少遍要计算多少次路线,要踩多少次油门才挣两万啊!

这样的梦多来几次吧!陈大才从张成的车上下来时,这么感叹了一句。

居然,真又来了两次,每次间隔一个月,一次撞的是送纯净水的,一次撞的是拖地板的电动三轮。

像第一回的再版,两人都认识张成,都是二十万打发的,陈大才隐隐觉得,真有那么点排戏的感觉呢。

可惜,精彩再也没回来过。

那天陈大才偶遇张成,上了车,陈大才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两人闲聊起来。

陈大才习惯性把脚点在油门上,问张成,咋了,不回来玩精彩游戏了?啥精彩游戏?张成又把烟吸得一明一灭的。

撞三轮的游戏啊!陈大才心说当老总的人咋这么健忘呢?

那个啊,不会再回来了!张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陈大才脑门出了层油汗,他还以为张成烧包了玩刺激,看样子不是如此啊!

我这是报答他们!张成吐出一口烟圏娓娓道来,上高中时,他们三个是我同学,家底比我好,高考时我要交六十元的报名费,那时我已经不名一文了,如果报不上名,三年努力就付之东流,家里是指望不上了!我那天心情非常沮丧,穿了衣服准备离校出走,偏偏,他们三个冒失鬼将我唯一一套没打补丁的衣服在疯闹中给弄烂了,我当时发了火,他们三人一人掏了二十元赔给我,打那以后,我们再没说过话,一直到高考结束。

那为什么要送二十万给他们?陈大才有点不明白,换自己不嫉恨一辈子才怪。

我以前也不明白,现在走到今天,回首很多往事才想起来,他们是故意弄烂我衣服的,不多不少刚好赔了六十元!

正说着,又一个骑着三轮车过得并不如意的人走来了,陈大才拿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张成,张成像受到遥控似的掐灭了烟。

这是双方约定的暗号呢!

陈大才没加半点思索,脑子进入彩排状态,啪一踩油门,转向一打,车箭一般向那辆三轮车扑了过去。

这一回,他没来得及计算路线和交点,他只想马上把进入片场后临战的精彩感觉找回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的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成报恩的方式很特别,采用撞车赔偿的方式,既呵护了三个老同学的自尊心,又巧妙地回报了以前的同学之恩。
C.文中的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是个线索人物,他的存在,把文中一系列事件都贯穿起来,使小说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D.小说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报恩故事,赞美了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美德,也间接批评了欠债不还的“老赖”行为。
2.阅读全文,小说中写了哪些“精彩”?请简要说明。
3.有人赞美小说结尾“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1-04-08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抱抱

贺显锋

我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战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

大规模的枪战已经很难见到,只是零星听到的枪炮声仍在告诉我们,战争还在继续。街头巷尾到处是出来寻找食物的人们,他们大多是孩子。工厂、商店早就成了废墟,要想找到一块吃的东西还真不容易。看着他们往往翻找了半天却仍然一无所获,呆滞的眼神充满了绝望,我拿相机的双手便颤栗不止。

这些孩子呀,正在为这场战争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而我所能做的,只能是把这里的情况报道出去,除此之外,我并不能帮上多大的忙。

为此,我也恨自己。

我遇到了一个叫约瑟(兰)夫的孩子,他大概十来岁,破烂的衣服污迹斑斑。我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街边寻找吃的东西,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一定有一段时间没吃过东西了。很明显,他现在又失败了,老半天了,他仍然两手空空。我叫住了他,从口袋包里掏出仅有的一包饼干递给他。他看到后眼神里顿时光芒四射,可是他并没有立即打开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我挺纳闷,问他怎么不吃,他咧开干涸的嘴巴说:“我要带给姐姐,她好久没吃到东西了,恐怕快要饿死了。”说完,他朝着一个方向跑去。我在后面跟着他,踩着一段泥泞的道路,来到了一个用木板搭成的简易房子里。这里是难民区,几乎全是这样的房子,看样子这里应该是他们失去家园后临时搭建的“家”。

进入约瑟夫的“家”,看到里面一角的一块木板上躺着一个人,应该就是他的姐姐吧。她身上盖着一块破布,看到我们进来,她挣扎着想坐起来,约瑟夫却急忙走上前按住了她说:“别动,你的腿伤还没有好。快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说完,约瑟夫从口袋里掏出那包饼干,他姐姐看到后顿时兴奋起来:“天哪,是饼干!”

约瑟夫撕开包装纸,拿出一块饼干送到姐姐的嘴里。看着姐姐慢慢咀嚼着饼干,一点一点地下咽,好像在享受什么美味似的,约瑟夫很开心,他舔了舔自己的嘴唇,笑了。

约瑟夫把饼干全部递给姐姐,转身要走。姐姐叫住了他说:“你也吃呀?”约瑟夫笑着说:“我已经吃过一包了,这些全是你的。”说完转身走出了房子。

“你欺骗了你姐姐。”我叫住约瑟夫,缓缓说道,“显然你也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约瑟夫食指竖在嘴巴前“嘘”了一声说:“我不要紧,我可以出去找吃的东西,可是姐姐却不能走动,她的腿全是为了我才受的伤呀!”接着,约瑟夫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

就在不久前,大家都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厄运却突然降临。那时候约瑟夫和家人正在参加一个葬礼。就在葬礼进行的过程中,一个炮弹朝他们飞来,就这样,约瑟夫的父母和很多参加葬礼的人同时丧命。在约瑟夫周围,尸体和血淋林的人体散落一地。也有大难不死的,在炮弹爆炸声中慌乱地寻找安全之地。惊魂未定的约瑟夫想跑到附近的大树那里躲起来,可是这时炮弹竟对准了大树,大树被炸倒了,眼看着就要砸在约瑟夫的身上,这时他的姐姐突然跑过来,一把推开了他,可是大树却重重地砸在他姐姐的腿上……

约瑟夫说起来很平静,可是我听起来却很震惊。

说完后,约瑟夫带我来到了一块废墟边,这里断壁残垣,没有一处完好的东西,唯有一面水泥墙面孑然而立,孤独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约瑟夫都认识,挥着手和他们打招呼。

“这里没有吃的东西,你们聚集在这里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这场该死的战争夺走了我们父母的生命,也烧毁了我们的家园。”约瑟夫抑制不住痛苦,流着泪说:“我们现在一无所有了,之前我们都有父母疼爱,跟父母天天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陪伴,可是现在——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想他们了……”

约瑟夫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和其他孩子一起哭了起来。我很难过,想劝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令我的灵魂震颤不已的一幕出现了。

我看见约瑟夫率先走向那面水泥墙,用身子紧紧依偎在墙面上,墙面上不知什么时候用石灰粉画上了一个大人的轮廓,只见他紧紧依偎在那大人轮廓的怀抱里哭着喊:“妈妈,抱抱!”

约瑟夫好了后,下面一个接着一个: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

我拿相机的双手颤栗不止,而眼角已经涌满湿润的东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营造了压抑、伤感的氛围,为约瑟夫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对约瑟夫收到我送的饼干后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我去约瑟夫的家做铺垫。
C.约瑟夫在姐姐吃饼干时转身走出了房子,并告诉我姐姐受伤的真相,小说用“我听起来却很震惊”衬托了约瑟夫面对苦难时的坚强。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写了约瑟夫寻找食物、约瑟夫将饼干给姐姐、约瑟夫思念父母等情节,表达对战争的反思,立意深远。
2.“战争可能会毁灭一切,但不能毁灭美好的人性”,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说在结尾出现“妈妈,抱抱”的情节,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夙愿

张仁武

小镇上卖瓜子的老板们,对袁老头近来频频光顾自家摊点生出疑窦:莫非这老头也想学着下海赶潮?

说来还真有点邪乎:那些小小的瓜子摊,对老袁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每天要赶几个趟儿,佝偻着干瘪矮小的身躯,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他那宛如啤酒瓶底厚的镜片,几乎同那些瓜子包贴在一块。时间一长,不认识他的人就不大客气了:“喂,老头,不买靠边站。”

此刻,他才如梦初醒地离去。

袁老头对卖瓜子这行当,真的有雅兴吗?绝对不可能。他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据说晚明文坛公安派领袖袁氏三兄弟就是他的老祖宗。三袁出生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而名垂青史。

老袁作为袁氏的后裔,在那个非常年代也没幸免于难。首先,他们的家产被没收,接着,一家老小含泪离开了小镇,被放逐到一个偏远的乡村。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待政府落实政策时,父辈们相继逝去。房屋归还老袁后,他除留下一处小房子栖身外,其余的都捐给镇文化站办起了三袁纪念馆。这期间,他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本来按政策可以调回那个小镇,可他离不开那里的孩子,况且村里缺老师,学校也舍不得他走。这样,老袁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一直工作到退休。老袁挑着书及简单的行李,同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老袁年过三十才成家,那年月又有谁肯轻易嫁给他呢?他的妻子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他们没有孩子,两人相依为命。

他同妻子生活得很清静。他整日闭门不出,整理先人的文稿,或是吟哦自家诗句,得意起来击掌唱和,优哉游哉,乐在其中。

某日,县文化局的刘局长,一位研究三袁的专家,听说老袁回到了家乡,专程开车来拜访他。

刘局长一跨进他的家门就愣住了: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四面墙壁黑得如同锅底一般,大白天屋里都必须开灯。此时,老袁正在修改文稿,桌上放着一碗茶泡饭。

看到这一切,刘局长心中涌出一股辛酸,我们的学者竟是如此条件。

刘局长顺手翻看桌上的文稿,只读了几篇,就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一座丰富的宝矿。

“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出本集子。”刘局长激动地说。

“要是有难处,我可以帮你解决。”刘局长看到老袁一脸难色,又说。

“那我就先谢谢你了,我早有这个想法,此书若能出版,我也不枉活一生。”老袁说话的声音有些哽咽。

刘局长又问:“三袁纪念馆近来情况咋样?”

“现在基本关闭,除一些学者外,很少有人参观。”

“真的不像话!”刘局长也很气恼。

刘局长默然一会儿,提出到三袁纪念馆看看。

在三袁塑像前,刘局长深深地鞠了一躬。只见大厅里布满灰尘,墙角里结满了蜘蛛网。他真想大发一通脾气,可又觉得不是地方。

参观完三袁纪念馆,已是下午三时,刘局长他们要回县城。上车前他紧握老袁的手,充满内疚地说:“我这个文化局长失职啊,不改变如今这状况,我该解甲归田了。”

“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县里要成立三袁研究会,我想请你当顾问,还要正式给你下聘书。”刘局长接着说。

老袁很感激地点头。

“刘局长,您等等。”老袁说着回到家里,气喘吁吁抱来一沓发黄的线装书。

“这些书是我祖辈留下的,我现在把它捐给政府。”老袁心里很坦然。

刘局长接过书一看,发觉几本书是三袁的真迹孤本,他用手轻抚着书,如获至宝。

“谢谢你啊,老袁!”由于太兴奋,刘局长不知说啥好。

一回到县里,刘局长就去找县主管领导。

很快,老袁的书出版了,一共印了一千册。

当老袁拿到新书,一把捧在胸前,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一样。他用鼻子嗅着书里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激动得流泪了,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他的书被放在各个书店经销。然而半年过去了,只卖出几本。他只好把书收回,放到自己的床下。

老袁想:书是政府出的资,不卖也行。等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开会的时候,我赠送给他们不就得了。

一天,老袁接到刘局长的电话,说让他明天参加三袁研究会成立大会。临行的时候,他去床底取书,一看傻眼了:书不见了。

他连忙找来老婆一问,才知道被她当废品卖掉了。

那天,家门口来了个人,叫王三娃,是镇上收废品的,问他老婆有没有废旧品处理。他老婆觉得反正书又没人要,放着占地方,就全卖了,得了一百八十元钱,她怕老袁说,就没敢告诉他。

老袁听后,发疯似的朝王三娃家里跑去。

王三娃告诉他,这些书都卖给镇上一些老头老太婆包瓜子去了。

从此,老袁就落下爱逛瓜子摊的毛病。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老袁“每天要赶几个趟儿”去瓜子摊“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这一情节造成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袁拿到新书后的激动、流泪,写新书在市场上遭到冷遇,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研究遭到冷落的愤懑。
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三袁”进行了背景式的介绍,这为后文“老袁研究三袁文化”“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等情节作铺垫。
D.小说写刘局长对老袁居住条件感到心酸,对三袁纪念馆得不到重视感到愤怒,体现了刘局长的惭愧自责心理,表明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2.小说中的老袁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写老袁老婆把书卖掉了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2021-03-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西四旗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