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11 道试题
1 .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 . 第七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何作用?
2022-03-04更新 | 53次组卷 | 5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爷们,枪对枪

肖靖

大运河九曲回转,河弯弯里窝着我的家乡。

太爷在村庄里很出名,出名是因为太爷的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当兵,当兵在那个年代不算什么稀奇事,混不上吃喝,当兵算是条出路。但是四个儿子成了敌我的对头兵,这就成了一件稀奇事。

大儿子,也就是大爷爷被日本鬼子抓走,拷打威逼之后成了日本宪兵队的伪军。二爷爷,三爷爷,跟着八路军的队伍走了,战死疆场,尸骨都没留下。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爷爷,19岁加入共产党,在县里的区小队跟着当时的区大队长王凤燕一起打鬼子。

大爷爷骑着马挎着盒子枪回村的时候,威风凛凛的样子惊动了整个村子。

太爷的棍子雨点般落在大爷爷的背上,因饥饿浮肿的手撕扯着大爷爷的伪军服,嘶吼着:“把这身皮给俺扒下来!”太爷直接宣布,再也不认大爷爷,一刀两断,连同大爷爷带回来的半袋粮食和十几块银元一起扔出了家门。

村里的人说,大爷爷牵着马离开的时候,一道红色的闪电从运河上空直劈下来,大爷爷就在那闪电的亮光里消失不见了。运河水哗啦啦地响动,像极了大爷爷无奈地哭泣。

从那之后,家里人再也没见过大爷爷。虽然十里八村的风声和大运河上的波纹会时断时续带回来大爷爷掩护乡邻逃脱鬼子追捕的消息,但是太爷却像聋了一般,再也听不进去。

其实我爷爷是见过大爷爷的,不止一次。

爷爷跟着区小队在运河边的玉米地和鬼子相逢,爷爷拿着枪,转身就看见了同样端着枪的大爷爷,枪对枪,风沙刮红了两兄弟的眼睛。爷爷看到大爷爷的枪口往上抬了抬,伴着一声枪响,爷爷闪身钻进玉米地。稀疏的玉米苗没能遮挡住赶上来的鬼子,爷爷被捕了!大爷爷一声不吭,跟在宪兵队鬼子身后,押着爷爷回了据点。

半夜里,关在牛棚里的爷爷觉得有人拉他,借着细微的星光,一个人解开他身上的绳子,在他口袋里塞了个东西,压低了声音说:“快走!”爷爷拉着大爷爷的手说:“一起走。”大爷爷挥了挥手,声音颤抖:“俺回不去了。”星光在大爷爷的脸上映出一抹银白色的苍凉。

爷爷跑出牛棚,跑出村子,跑出了一腔温热的亲情,却跑不断残酷的现实。跑累了的爷爷掏出口袋里的窝头,那是大爷爷知道他一天水米未进,塞到他口袋里的。在黑色的夜里,爷爷一口一口吞咽着,运河水和爷爷的泪水一起滔滔流淌。

爷爷回村,总是悄然无声。爷爷是带着任务回来的,他要在村子里发展抗日组织,建立信息联络站。

那时候爷爷已经娶了我奶奶。爷爷家是抗日堡垒户,村子里要挖地道,要从堡垒户家开始。奶奶有点担心会把房子挖倒了吧。区大队长王凤燕笑着和奶奶说:“嫂子,你家是堡垒户,要带头咧,等打跑了日本鬼子,俺给你盖楼房!”

地道在爷爷发展的抗日堡垒户家里挖通了,直接通到了村外的小树林:平时区小队开会、接头都在爷爷家,奶奶就搬个板凳在门口纳鞋底,鞋底上的针脚从歪七扭八,变成整整齐齐的时候,奶奶已经成了一名优秀的放哨员。

这一天,奶奶她觉得右眼皮突突地跳,心里慌慌的,于是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来向远处张望,太阳已经偏到西边的天空,云霞红得像一摊血。一队人影从云霞深处冒了出来,奶奶看见了日本宪兵队的服装。

奶奶慌了神,爷爷和几个区领导还在家里。奶奶快步走进院子,轻轻地敲了敲窗棂子,爷爷和区领导听到声响,急忙钻进地道撤退。

爷爷和几个区领导钻出地道的时候,就看见大爷爷瞪着眼睛面对着他们。血色的夕阳映照,大爷爷周身泛着淡淡的血色。他手里的枪无力地垂了下去。大爷爷说:“中国人肯定能打跑小日本,你们快走吧!”

剿灭日本鬼子残部的时候,爷爷将大爷爷堵在了一座破院子里,大爷爷背对着院门,无数条枪对准了他,大爷爷被抓住了。透过朦胧的泪水,爷爷看见大爷爷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为了让全家活着,为了让咱全村的人都活着,我没法呀。

我知道我得死,我知道我得死!

大爷爷的声音从撕心裂肺到低泣轻喃,诉尽了无助疲惫的一生。

大爷爷被执行枪决的时候,村里人看见一道红色的闪电划过了天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部分,交代太爷的四个儿子都当兵,但“四个儿子成了敌我的对头兵”,既揭示了故事基本的矛盾冲突,也为故事设置了悬念。
B.小说写太爷棍打大爷爷,撕扯伪军服,宣布与其一刀两断,并将大爷爷带回的钱粮扔出了家门,这些细节表现了太爷身上朴素的民族大义。
C.小说中“一道红色的闪电”“云霞红得像一摊血”“血色的夕阳”等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故事悲壮的氛围。
D.小说写在区小队开会、接头时奶奶为他们放哨,“鞋底上的针脚从歪七扭八,变成整整齐齐”,暗示了奶奶在斗争中逐渐成熟、成长起来。
2.小说中的“大爷爷”具有丰富而矛盾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有多处“巧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情节安排技法的表达效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狗倒碗饭

骆驼

父亲转过老家的墙角,一直顺着蜿蜒的石梯路向上。然后转过一个胳膊肘大弯,再从坎上的那根田埂上走过去。因为双手端着一个较大的碗,父亲的脚步十分缓慢,他的背看上去更加弯了。

抗疫期间,父亲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往返三次。

这个画面,是我哥通过微信视频发给我的。

父亲是去给坎上那户人家养的狗喂饭的。那狗的主人叫春林子,从外省回来,有症状,被拉走隔离了。

其实,父亲要去的目的地与我家的直线距离,就几十米。但要去到那家,必须绕道数百米,方能到达。

对于父亲的举动,很多邻居都不解。二表叔说父亲,没有骨气,春林子那样伤害你、伤害大家,你还去管他家的烂闲事,没骨气!

父亲没有回复二表叔。他对村干部说,你们安排人把也被隔离了的春林子的老母亲照顾 好就成。那狗东西没回来之前,给他那条狗倒饭,我管了。

村干部叹口气,离开了。

二表叔说的没骨气,是因为父亲说过气话,就算春林子死了,也没人管他。有一条祖辈留下来的老路,连接着邻近的几个村、几个组,那条路一直经过春林子家房前,几年前,春林子突然将那条路拦腰挖断了,并在断口的两头,栽上了两丛刺藤。他的理由是,过路的人经过他门口,将他家的狗吵醒了,严重影响了他家的狗睡觉。乡亲们骂他挖断祖辈留下的老路,做的是断子绝孙的事。春林子却大笑几声,我老婆都没有,还怕断子绝孙。没办法,父亲和院子里几个老人一起,花了半月时间,将我家旁边竹林里的竹子砍光,修出了一条路来,重新连接起祖辈留下的那条老路。事后,春林子站在坎上骂父亲管烂闲事,砍了竹林,影响他看风景……

一提起春林子,镇村干部和乡亲们就没有好脸色。那年,村里新修柏油路,目标是路通到每个村民小组。通到我老家那个小组的路,要经过春林子的自留地的坎下面、我三爷家的自留地,我三爷爽快答应,不要一分钱的补助,还捐出2000元用于修路。时近年关,路基很快铺好,若铺上沥青,过年大家都可以在新路上行走啦。那天,路铺到三爷的自留地时,不知春林子一下从哪里冒了出来,躺在工程车前就不起来,他说修公路震动了他家自留地的地基,伤了他家的风水,自己除了不交那户均800元的集资款外,还要求院子里凡是要过这条路的人,每人给他拿100元钱作为补偿。否则,他就不起来。

父亲当即说,你没钱就直说,不要耍这些横。集资款800元,我给你垫付了,你啥时有,啥时给。没有,就当我捐给集体了。

春林子说,我昨晚数了一下,我们院子里和周围要走这条路的,至少56人,啥时把钱给我凑齐了,我就起来。然后,他摸出一支烟,点上,仰面朝天,吐着眼圈。

哪个不知道春林子啊,包工头一声令下,工程队和工程车半小时之内,就拉到其他村民小组去了。时至年关,人家工程队俏着呢。

就这样,通往我老家村民小组那条路,多年以后才铺好。

怎么说呢,我老家那个村,只要是关于乡村发展的事,比如修水、修路,捣乱的一定有春林子;只要是有告状、惹事的,比如上访、打架,主角多半是春林子;哪家园子里菜少了,圈里的鸡丢了,明知道是春林子干的,乡亲们问都难得问,就当喂了野物了。很多次,派出所来人要将他带走,但还是被春林子气坏了的乡亲们,一起出面替他求情——春林子还有一 个79岁的、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无人照顾啊。

就这样一个人见人骂的角色,人们看见他家的石头都会来气,谁还愿意管他家的狗哦。 父亲却一直坚持着这件事,乐此不疲。

昨夜,很晚了,我哥打来电话,要我马上看几段他发来的视频。

第一段视频里,春林子已经回到了老家,他坐在他老妈身边,说,谢谢村干部在他们被隔离期间,发来的那些大家照顾他老妈、照顾他家的狗的视频。春林子痛哭流涕,直骂自己以前猪狗不如,关键时候,还是乡亲们在帮他,连他的狗,都管得那么好。

第二段视频里,春林子像疯了一样,拼命地挖着他自己栽下的两丛刺藤。然后,将那条被他挖成的沟里填上土,夯实,铺上了石板。

我打电话问父亲,为什么要坚持帮助春林子。

父亲说,这哪里需要理由啊。狗的主人再怎么不叫人,但狗没罪嘛,那毕竟是一条命啊。乡里乡亲的,谁不遇到难处啊,只要用真情,石头都可以给它焐热了……

(《小小说选刊》2020年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春林子家与“我”家的直线距离,就几十米。但因疫情防控的需要,父亲要给春林子喂狗,得绕道数百米方能到达。
B.小说中邻居们都不理解父亲,二表叔甚至骂父亲“没骨气”,是因为春林子干的缺德事实在太多,而父亲还说过气话。
C.小说开篇父亲给春林子家喂狗的特写镜头与结尾春林子挖刺藤、填沟、铺石板的特写 镜头相呼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小说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坎上那户人家”“管烂闲事”“啥时有,啥时给”等土语,形象生动,亲切感人。
2.文中画线的语句内涵丰富,在表达方法上也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有些画蛇添足,破坏了小说的含蓄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人拣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的香味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得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的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得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里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的,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⑩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得小心翼翼,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们放学后相约拣柴禾的内容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拣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鸟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敏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者,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请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忧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凤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凤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凤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狄, 渑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遣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凤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仁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了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 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请选出对本文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全文以“泊”文化为线索,从第②段到第⑤段,先写“泊”的意境,再写“泊”的客观状态,最后写“泊”的精神境界,构思缜密新巧,达到了“情中景,景中情”的佳妙境地。
B.本文语言清丽柔婉,典雅优美,骈散句互用,长短句相间,灵动含蓄。作者善于化用古典语词和句子,并把现代语言和古典诗词相结合。
C.“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 杯清茶, 盏薄醪, 人如天地沙鸥”化用了古人的诗句,运用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打写作者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D.泊,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种凄幽、 空灵、宁馨素洁的美。于是,“泊”成了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E.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江南的湖光水色曾被作为背景写入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中,涵养繁荣了中国文化:而美丽的江南也由此平添了文化气韵。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⑤段谈到“泊”是一种精神境界,写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人生际遇,又写到宦海浮沉的苏轼的人生智慧,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不从年代上考虑,可否将涉及这两人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并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家里除了老爹,全都进了省城了。本来她也是想把老爹接进城去的。可爹说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场,守老坟山。

娘说: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摊子皮影戏呢。

还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甚至让她有些疑惑,哪里会有这样讲究的锣鼓敲家呢?

有老汉、老婆子、娃娃们,在陆陆续续朝易家老屋场赶着。

突然,有人认出了忆秦娥,一条沟里就迅速沸腾了,连各家各户的狗,也都跟着主人跑出来,对着不明真相的事体,乱叫乱咬起来。

终于,忆秦娥在几十个老汉、老婆子、娃娃的簇拥中,回到了易家老屋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没想到,他已回九岩沟老家了。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

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个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

忆秦娥的出现,让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她舅是因为鼓打得太投入,没有发现她。

她爹果然是老了,老得把两颗门牙都丢了,她问爹:

门牙怎么没了?

气得她爹直抱怨说:问你舅去,问你那个死舅去。

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槌无意间敲掉的,舅是嫌他把小锣慢了半拍。气得爹当时还跟她舅打了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摊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这样的好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谁去?爹最后只好忍了。

爹说:你这个死舅,又能拿他咋地?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里去?可他毕竟是我的妻弟、你的亲舅呀!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他是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老了老了,回到九岩沟,我还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现在好了,就让他一个人敲。咱这摊摊,也养不起那么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牙,全敲掉算了。

这天,他们唱的是《白蛇传》。

当满九岩沟的人,知道省城名角忆秦娥回到老家了,并且还要亮几嗓子时,很快,就把莲花岩、三叉堡、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了来。

村上还烧燃了多年没用的汽灯,一下子把整个易家老屋场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连那些已经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说:亮,今晚咱九岩沟真亮堂!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树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忆秦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血气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今天这般合拍、入辙、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忆秦娥唱完,已是浑身震颤,泪眼婆娑,她先向父老乡亲弯下了九十度的腰,然后又深深给老舅鞠了一躬。

老舅当下就捂住黑脸,哭得泣不成声了。老舅说:他妈的,戏弄好了,真是能享受死人的,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忆秦娥就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就在忆秦娥回来的第四天,派出所的乔所长从省城开车找她来了。

乔所长说,把你娘吓得跟啥一样,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说你可能是回九岩沟。乔所长就开车找来了。

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催得连上学的娃们,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城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突然,她想唱点什么,或者喊点什么。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了秦八娃先生说的一句话: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阙‘忆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

她就突然脱口而出地,随意吟了一阙《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十一从舅去学戏。去学戏,洞房夜夜,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秦娥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这不仅体现她对家乡的眷恋,也说明她想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乡亲。
B.忆秦娥在表演时极度投入,为戏中人物的悲苦命运所感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内心极度痛苦,“浑身震颤,泪眼婆娑”。
C.忆秦娥老爹讲述两颗门牙丢掉的原因那一段属于插叙,这种叙事技巧能使行文起伏变化,生出波澜,避免文章的呆板、拘谨。
D.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胡三元的人物形象。
3.小说以“板鼓越敲越急”的场景结尾有什么作用?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坦率真诚,既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C.随着电话交流的不断加深,“我”想知道女主人公的身份,却被婉拒。这一情节解释了结尾“我”说不出她的名字的原因,前后呼应。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2.小说结尾“我”为什么不愿知道号码主人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3.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066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5

10 . 乘电梯

张爱国

为了赶一份文件,李牧几乎熬了个通宵,刚上床,闹钟就响了。李牧实在想再迷糊一阵子,却突然想到最近局里正在狠抓“四风”,浑身一激灵——谁都知道,迟到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眼下这形势,也能大到自己无法承受的地步。

时间真不是个东西,就在李牧这一想一激灵中就过去了一刻钟。李牧一骨碌爬起来,披衣踏鞋,神速洗漱,夺门而去。下了公交车,李牧在局门口买了一块烧饼,一边大口撕咬着,一边大步奔向办公楼。

跨进大楼,李牧抬头看墙上的时钟,谢天谢地,还有四分钟,再看电梯,正在缓缓地关门,李牧一个箭步,一头扎进了电梯。电梯里只有两个人,李牧又咬一口烧饼,抬头一看靠近自己的人,是科长,赶紧向科长一弯腰,同时一梗脖子咽下嘴里的烧饼,硬生生地憋出一句:“科长早!”科长白一眼李牧,一指身旁的人说:“是局长早!局长好!”李牧这才去看里面那人,天啊,竟然是局长,急忙将手里的烧饼揣进兜里,深深一弯腰;“局长早!局长好!”局长似乎点了点头,没搭话。

局长怎么乘这部电梯?李牧想起来了,为了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厉行节约,局里上周决定,关闭原有的那部领导专用电梯,实行领导和普通办事员乘坐一部电梯的新举措。为此,省里的媒体还进行了报道,说这不仅节约了一部电梯的费用,还有利于领导了解下情,密切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想着这些,电梯已经缓缓上升了,李牧急忙伸手按下自己所在的七楼按钮。哪知李牧的手还没缩回来,科长的手却伸了过来,将李牧刚刚按亮的七楼给取消了,同时没好气地说:“领导忙,时间宝贵!”

李牧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一个小办事员,怎么能截断局长的电梯,耽误局长的时间呢?可一时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机械地说:“对不起,领导忙,时间宝贵。”

“嘎吱嘎吱……”电梯到七楼了。李牧悄悄看了看手表,还有两分钟就迟到了,虽然心急如焚,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电梯继续“嘎吱嘎吱”向局长的十二楼升去。

终于到了十二楼,电梯门打开,科长一脚在里一脚在外地跨在电梯口上,弯着腰,后背抵着电梯门,一手护着门顶,一手向局长做着请的姿势;“局长您慢走,局长请慢走。”局长“嗯”一声,出了电梯。李牧这才回过神,急忙跟一句:“局长您慢走。”电梯门却关上了。

李牧的手指在指向七楼按钮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刚才的错误,急忙转向科长所在的九楼按钮,按下。

“不用!先到下面。”科长面无表情地说。

“谢谢科长!”李牧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般暖流:还是科长理解下属的苦衷啊,知道我就要迟到了,让我先下去。于是按了取消键,再按下七楼的。

“一楼!”科长大声说着,狠狠推开李牧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手,按下取消键,再按一楼的。

李牧傻了,科长的办公室明明在九楼,怎么要到一楼去?自己这是怎么了,一大早尽惹得领导不高兴?李牧又毕恭毕敬地向科长一弯腰:“科长,对不起,我……我……”科长鼻孔里吭一声。

“嘎吱嘎吱……”电梯没心没肺地慢慢下坠,又到七楼了,李牧一看表,已经迟到一分钟了。他知道,如果这时候能出去,大家应该还在排队打卡,自己还不至于迟到。可是,电梯的指示灯,只有一楼的亮着。

终于到了一楼,电梯门打开,李牧学着刚才科长对局长的样子,一脚在里一脚在外地跨在电梯口上,弯着腰,后背抵着电梯门,一手护着门顶,一手向科长做着请的姿势:“科长您慢走,科长请慢走。”哪知科长又狠狠地白他一眼,站到电梯口,掏出车钥匙,对着自己停在院子里的汽车一按,“咔”一声,车门锁上了。

“敢情科长刚才为了送局长上楼,连车门都没来得及锁啊。”李牧想着,才意识到自己与科长的差距岂止是十万八千里啊。

电梯门又关上了,科长按亮了九楼的按钮……

从此,李牧和其他普通办事员一样,每天宁愿步行爬上七楼,也不敢乘坐那部电梯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A.上班迟到,这是与“四风”没啥关系的事情,可是,想到当前的形势,李牧还是吓得浑身一激灵,刚刚上床的他不得不赶紧起床上班。
B.李牧在电梯里遇到了局长和科长,本来可以不迟到,但因为要先送局长,再送科长,最后还是迟到了。
C.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李牧在电梯里向科长问好时一梗脖子咽下嘴里的烧饼的细节,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领导的反感。
D.李牧跟着科长下到一楼,才知道科长为了送局长上楼,连车门都没来得及锁,对此,李牧深刻感受到自己与科长工作能力上的差距。
2.小说对科长这一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多次提到电梯“吱嘎吱嘎”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9-1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