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实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吾妻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且益坚                         穷:处境艰难         形影相            吊:重叠
C.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        终军之弱冠          等:同于
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看重       不能之于怀          喻:说出
2020-10-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中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暮去朝来颜色
C.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彼童子之师
3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安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纵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 风:暗示
B.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峻:严厉
C.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陵:顶撞、冒犯
D.桧素憾寅 憾:怨恨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加,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D.漕运是我国历史上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它被喻为“立国之本”,对我国历代政权的存在和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称赞他的诗词必将闻名于世。
B.张孝祥治洪有方。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人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知府,不怕任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020-10-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不成,                  去:离去
B.又不肯                      竟:完成
C.毋妄言,                  族:灭族
D.是时桓楚在泽中            亡:灭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2020-10-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闻者彰:清楚
B.非能也 水:游泳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矣 惑:疑惑
D.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古圣人 士大夫
B.积土成山,风雨兴或师焉,或不
C.𫐓以为轮,曲中规皆出于此乎
D.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中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B.《师说》中作者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荀子认为,君子能超越一般人,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更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7.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10-13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       怜悯B.本图宦达,不名节       夸耀
C.群贤毕至,少长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       
2020-10-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茂林                 雨村便疾忙书二封
B.群贤                 寿,请以剑舞
C.可乐也                 低眉手续续弹
D.未尝不文嗟悼     大敌
2020-10-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C.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服阕:服丧期满
D.华                            善: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密奉事孝谨闻               险衅,夙遭闵凶
B.迁汉中太守                    西入关见卫将军
C.刘氏有疾,涕泣侧息       有暇讲学忘疲
D.齐桓得管仲                 常望内转,朝廷无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的,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B.池鱼思故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D.依依里烟 墟:废墟
2020-10-07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一中(丹河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我                           固:本来
B.根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C.而幼孩                           字:写字
D.故且怠                           病:穷困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我固当 ②视而暮抚 ③早以蕃 ④其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之也 ⑦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主人公“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既体现其坦荡明达的性格特征,又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B.第二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他种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硕茂。
C.第三段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提到了橐驼栽种树苗时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成活后更是要早晚察看,使得树可以顺应其天性。
D.作者在本文中借种树进行类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也和种树一样,要顺应天性,而不要政令重重,使百姓不得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020-09-27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