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实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中水利书

宋·单锷

窃观三吴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以日月指之,则水为害于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谓三州者,苏、常、湖也。朝廷屡责监司,监司每督州县,又间出使者,寻按旧迹,使讲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东州之利,目未尝历览地形之高下,耳未尝讲闻湍流之所从来,州县惮其经营,百姓厌其出力,钧曰:“水之患,天数也。”

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陂,视之茫然,犹擿埴①索途,以为不可治也。间有忠于国,志于民,深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震泽,震泽之水,东入于松江,由松江以至于海。自庆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由是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曰:“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银林二堰,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运排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罔绐官中,以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涨,则皆入于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兴之有百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二震泽也,今已堙塞,而所存者四十九条,疏此百渎,则宜兴之水自然无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论,未尝参究,得之既不详,攻之则易破。

以锷视其迹,自西五堰,东至吴江岸,犹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则心也,震泽则腹也,傍通太湖众渎,则络脉众窍也,吴江则足也。今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阳江之水不入芜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之水,积而不泄,是犹有人焉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窍,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视者恬然,犹不谓之已死,诚何心哉?

然而百渎非不可治,五堰非不可复,吴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后。且未筑吴江岸已前,五堰其废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间,熟有五六,五堰犹未为大患。自吴江筑岸已后,十年之间,熟无一二。欲具验之,阅三州岁赋所入之数,则可见矣。

盖震泽吐纳众水,今纳而不吐。锷熙宁八年,岁遇大旱,切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泉乡湖干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以是推之,震泽宽广,逾于昔时。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锷又尝见低下之田,昔人争售之,今人争弃之。盖积年之水,十无一熟,积空头之税,或遇频年不收,则饥饿丐殍,鬻妻子以偿王租,或置其田舍其庐而逋。至于酒坊,处在水乡,沽卖不行,以致败阙者,比年尤甚。皆缘水伤下田不收故也。锷又尝游下乡,切见陂啽之间,亦多丘墓,皆为鱼鳖之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高山,则于平原陆野之间,岂即水穴以危亡魂耶?尝得唐埋铭于水穴之中,今犹存焉。信夫昔为高原,今为污泽,今之水不泄如古也。

(选自归有光《三吴水利录》,有删节)


注:①擿埴:指(盲人)以竹杖点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B.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C.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D.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   陂:池塘、湖泊B.宜兴之有百   渎:水渠
C.是犹有人焉其手   桎:捆住D.或其田舍其庐而逋   置:购买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三吴水患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前来调查的官员所知有限,而地方州县与百姓也并不配合。
B.作者认为应当把三吴地区的水利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从多个渠道综合解决太湖水满溢而无处排泄的问题。
C.作者认为溧阳县的五座堰被废除,导致宣州等地五六月份暴涨的山水不能导向芜湖而只能流往太湖,这是太湖水患产生的主要原因。
D.文中的“熙宁八年”中,“熙宁”是宋代皇帝赵顼的年号,“宋神宗”是他的庙号,除此之外,古代皇帝一般还有谥号及尊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观三吴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
(2)以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罔绐官中,以废去五堰。
2020-09-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召司马穰苴(),与语兵事,大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上,士卒未,百姓不信,人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古时计时用的漏壶)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槌)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军中执法官)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兵燕、晋之师 捍:抵御
B.人权轻 微:小,少
C.使庄贾往 使:派遣
D.贾曰 谢:认错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之大夫上 之:的
B.不急 甚:很
C.庄贾至 乃:竟然
D.百姓之命悬于君 皆:都
3.下列各句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庄贾)语兵事
B.旦日日中(司马穰苴与庄贾)会于军门
C.对曰:“当斩(亲戚)。”
D.使人驰报景公,(司马穰苴)请救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希望得到齐景公的宠臣来帮助自己树立威信。
B.庄贾一向傲慢,亲戚给他送行,他过了约定时间才去。
C.庄贾派人向齐景公求救,司马穰苴等到齐景公的指令才敢行事。
D.司马穰苴杀了庄贾以警示三军,从军人员必须服从军令。
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大
(2)士卒未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
(2)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2020-09-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公安现役院校招收士兵学员文化统考语文预测试卷(二)
3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抑亭墓志铭

方苞

雍正十年冬十月朔后九日,过吾友抑亭,遂赴海淀。次日归,闻抑亭厥而喑,日再往视,越六日而死。

始余见君于其世父文贞公所,终日温温,非有问不言。及供事蒙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李君君子人也。”其后余移武英殿领修书事,首举君自助。殿中无贵贱老少,称之如蒙养斋。君自入翰林,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典试云南,士论翕然。视学江西,高安朱相国每曰:“百年中无或并也。”按察使李兰,以咨诸生,君常难之,劾君牵制有司之法,而弹章亦具列其廉明。余自获交文贞,习于李氏族姻,及泉、漳间士大夫,其私论乡人各有向背,而信君无异辞。君被劾,当降补国子监丞,群士日夜望君之至。既受职,长官相庆。而事未弥月。用此,六馆之士,尤深痛焉。

往者岁在戊申,君弟锺旺厥而喑,卒于君寓,余既哭而铭之。君在江西,丧其良子清江,又为之铭,以君悲。而今复见君之死。古者亲旧相与宴乐,而乐歌之辞乃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有以也。

君在蒙养斋及殿中,与余共晨夕各一二年,返自江西,无兼旬不再三见者。辛亥春,余益病衰,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无旬日不再三见者。一日不见而君疾,一言不接而君死,故每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之。

君讳锺侨,字世邠,福建泉州安溪县人。康熙壬午举于乡,壬辰成进士,年四十有四。所著《论语孟子讲蒙》十卷、《诗经测义》十卷、《易解》八卷,藏于家。《尚书》、《周官》,皆有说,未就。父讳鼎徵,康熙庚申举人,户部主事,诰授奉直大夫。母庄氏,赠宜人。兄弟五人,四举甲乙科。兄天宠,自入翰林,十余年与君相依,皆不取室人自随。痛两弟羁死,乃引疾送君之丧以归。君娶黄氏,敕封孺人。子五人,四举甲乙科。女一,士族。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铭曰:蓄之也深,而施者微。将踵武于儒先,而年命摧。悼余生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选自《方苞散文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咨诸生,君常难之                       革:除去……身份
B.而事未弥月                                     莅:治理
C.又为之铭,以君悲                           塞:堵住
D.女一,士族                                     适:女子出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拜访过李抑亭之后,就奔赴海淀。第二天回来后,听到他突然昏倒不能言语的消息,我每天两次前去探望他,经过六天后,李抑亭去世。
B.李抑亭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云南省主考官的时候都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后来被弹劾,降职为国子监丞,众士人日夜盼望他到来。
C.李抑亭在蒙养斋和殿中时,和我朝夕相伴各有一二年,他从江西返回后,我们二十天内多次见面。
D.李抑亭的兄长李天宠,自进入翰林院后,十多年来与李抑亭互相依靠,因哀痛两个弟弟死在异乡,于是就抱病护送李抑亭的灵柩回故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供事蒙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李君君子人也。”
(2)故每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之。
4.这篇墓志铭表现了李抑亭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0-07-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考前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以父,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其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下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①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②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①官吏休假称“告”,赐假归家养息称“赐告”。按汉制,官员病满三月当免官,如由皇帝特许赐告则可居官 休假。②丞相弘:指丞相公孙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父       任:保举
B.公卿皆为黯       惧:害怕
C.虽自谓贲、育亦不能之矣       夺:改变
D.使人其奏       可:批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仰慕傅柏、袁盎为人,与灌夫、郑当时等相交甚契,对至尊的皇上敢于犯颜直谏。
B.对汲黯的忠诚和治国之才,皇上始终心存敬意,以至汲黯生病,多次特许他居官休假。
C.汲黯为人特立独行,在与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相见时,他只行拱手礼而不行跪拜之礼。
D.淮南王刘安谋反时,对汲黯心存忌惮,却对游说丞相公孙弘与自己一道叛乱信心满满。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⑵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⑶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秦晋崤之战》)
2020-07-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自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熊兵宪进秩序

归有光

镜湖熊公初举进士,受命守太仓州,稍迁为吴郡别驾,寻升太仓兵备佥宪。今又奉玺书,有宪副之擢。自筮仕迄今为方面,几及一纪,官凡三,而不离太仓治所。太仓,旧昆山沿海之地,前代备御日本,惟庆元、澉浦、上海置戍,无言太仓者。自淮阳王海运,则泛海之役,皆自此始,当时屹为巨镇。国家罢漕事,设两卫,百数十年间,海外无事。

嘉靖初,言者欲罢新建州,请置兵备分司,朝廷留州而置分司。先是,浙省有水利佥宪,兼领吴中水利,今则并归于兵备。自建兵备而后,日本之患作矣,盖若有前兆焉者。之始至,实公为州之日也。能以承平狃习之民,而捍蚁附之众,城守之功为最,而言者欲以微文罪。然州人爱公如父母,故夺众议而留公于吴。及秉宪节以来,日率拊循之民,而督之以疆场之事,威行惠孚,指麾如意。朝廷知公声望日隆,东南之寄,无以易之,故有今日之擢,而余独以为吾民之幸焉。

天下皆言久任之利,而未有行者,盖其势有所不能也。公虽为州人所爱,即征擢以去,阖郡之民,伏阙请留,亦未有能从者。今事势相维,公乃又为郡、为宪司,屡迁而不其地,至十数年,势位日崇,无异于为州之日。其治于民,可谓习矣。汉侍御史贾昌与州郡讨贼,岁馀不,时议遣大将发兵。李固以为发兵州郡可任,但选有勇略仁惠能任将帅者,以为太守,可责其成功。遂用张乔、祝良二人,卒平岭外。今太守无兵权,而武将不与民事,唯公兼兵民之任,李固之议,庶其在此。余论国家所以待公者,盖合于古之道,用是深为叹息。且公内抚疮痍,外严捍御,岛夷阻隘,不能内薄,久知为寇之无利,亦将自戢矣。

(节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淮阳王海运 建:建立B.而言者欲以微文罪 致:导致
C.屡迁而不其地 易:改换D.岁馀不克:战胜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文中指初出做官。古人做官前往往会用蓍草卜问吉凶。
B.迁:文中指官职升迁。古人也有“左迁”之说,指贬官。
C.寇:本有强盗之意,也常指外部侵犯之敌,尤指入侵之外族。
D.伏阙:拜伏于宫阙下。特指犯错后服罪认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率拊循之民,而督之以疆场之事,威行惠孚,指麾如意。
(2)李固以为发兵州郡可任,但选有勇略仁惠能任将帅者,以为太守,可责其成功。
4.熊公得以升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暠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咨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

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

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华轶功                      豫:事先
B.帝使彬                      劳:慰劳
C.彬勃然                      数:列举罪状
D.敦变色目左右,将     收:拘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子。
D.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
(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4.王应为何劝王含投奔王彬而不是王舒?请简要说明。
2020-07-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


[注]①指卫庄公。 ②眕: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③指鲁隐公。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降而不     憾:怨恨B.难以     济:成功
C.何以得     觐:朝见D.请于卫     莅:治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国君来说,如何爱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所以石碏向卫庄公进谏,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疼爱孩子应该用正道去教导的观点。
B.石碏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总结出“六逆”和“六顺”,用鲜明的对比提醒卫庄公纵容州吁便是去顺效逆,可惜庄公没有听从。
C.石碏深知州吁为人不能以德和民,必将众叛亲离,引火自焚,他禁止石厚与州吁来往,并且在桓公即位后告老退休。
D.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石碏不但联合陈国杀死了州吁,还大义灭亲,派人杀死了石厚。
3.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⑵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4.请简要概括石碏作为“纯臣”的义举。
2020-07-1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南外、海安中学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望溪先生传

沈廷芳

方先生讳苞,字灵皋。其先桐城人也。父仲舒,用遗逸名江南北。先生生四岁,父尝鸡鸣起,值大雾,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稍长,从兄舟学,博究六经百氏之书,更相勖以孝弟。弱冠游太学,安溪李文贞公见其文叹曰:“韩、欧复出也!”时天下士集京师,投谒无虚日,公卿争相汲引,先生非先焉不往,益见重诸公间。中康熙丙戌会试,未殿试,母疾遽归。

适丁外艰,缘序《南山集》下诏狱。狱具,圣祖命以戴名世案牵连者免罪,编旗籍。方爰书上时,同系皆惶惧,先生阅《仪礼》自若,人咸服其定力。世宗即位,放先生暨族人还里。诏曰:“朕以方苞故,其全宗。”先生闻诏感泣,以母卒未葬,请假归。既事,还朝召见,因弱足不任行,世宗命二内侍翼至殿陛。雍正九年,期月间,三迁至内阁学士。乾隆元年,入直南书房,擢礼部右侍郎。

先生自惟受三朝厚恩,起罪疾余,洊列卿贰,皆仅以文学报。既在部,得与廷议,乃言田文镜所定地丁钱粮四月完半之害,请复旧制。又言赈荒当令有地,治者视民众寡得擅发仓粟,勿拘“存七粜三”常制。请因荒岁聚民修城,溶沟池,谨封树,以制盗贼之遁藏。又言国家大事,宜博于众,集思广益,请令詹事科道皆与九卿议,各抒已见,得专达。章数十上,俱蒙批报。而同列多厌苦之,遂以足疾辞部务,供馆职四年,以谴落职,仍修《三礼》。后以衰病乞休。归八年卒,年八十有二。

初告归,以先世未迁葬,不遑家居,寄僧舍中,葬乃返。痛兄舟之不遇,得任子恩请授兄子。尝建宗祠,颜以教忠;置祭田,以岁时合族生徒馈遗,悉予姻族之窭者。耄期嗜学,犹日有课程,治《仪礼》十易稿云。晚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

沈廷芳曰:先生其今之古人,与廷芳昔受经邸第,见先生著缁布小冠,衣缊袍,凭白木几,笺经不稍休。与门弟子讲论,肫肫以六经之言诸行。及立朝蹇谔,多与时抵牾。然天子独鉴其心无欺,非先生之硕学忠诚,恶能得此哉!

(选自《方望溪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以方苞故,其全宗 宥:宽恕
B.列卿贰,皆仅以文学报 洊:荐举
C.又言国家大事,宜博于众 稽:计算
D.肫肫以六经之言诸行 质:评断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年幼时便才气显露,成年后到太学求学。李文贞见其文章后,用韩愈、欧阳修复出表达高度赞赏。
B.方苞受到召见,因为跛足不便行走,皇帝命令两个侍卫搀扶到宫殿台阶处。由此可见,他深得皇帝厚爱。
C.方苞在朝廷议政,提出诸多建议,得到皇帝批示,却也得罪了同僚,遭人厌烦弹劾,因以足疾辞去公务。
D.建立宗祠,设置祭田,接济姻亲贫穷之人,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方苞对祖先的崇敬,有强烈的宗族观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从兄舟学,博究六经百氏之书,更相勖以孝弟。
(2)及立朝蹇谔, 多与时抵牾。然天子独鉴其心无欺,非先生之硕学忠诚,恶能得此哉!
4.请简要概括方苞治学特点。
2020-07-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高三年级6月押题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唐先生南归序

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皆置师以教之。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择,大抵皆道艺两优.教尊而礼严。弟子抠衣趋隅,进退必慎。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谓也。周衰,教泽不下流;仲尼于诸侯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沫泗之间,从之游者如市。师门之盛,振古无传。然自是人论之中别有所谓先生、徒众者,非长民者所得与闻矣。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转相流衍。

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风未坠。每一先生出,则有徒党附,虽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应唯敬对,若金、许、薛、胡、陆稼书、张念艺之俦,论乎其德则暗然,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盖先王之教泽得以仅仅不斩,顽夫有所忌而发其廉耻者,未始非诸先生讲学与群从附和之力也。《诗》曰:“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诚珍之也。

今之世,自乡试、礼部试举主而外,无复所谓师者。间有一二高才之士,钩稽故训,动称汉京,闻老成倡为义理之学者,则骂讥唾侮。后生欲从事于此,进无师友之援,退犯万众之嘲,亦遂却焉。

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而考德问业。虽以国藩之丕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未知于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视夫世之貌敬举主与厌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者,吾知免矣。

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请,将归老于湖湘之间。故作《师说》一首,以识年来向道之由,且以告吾乡之人:苟有志于强立,未有不严于事长之礼,而可以成德者也。


注:③师氏:指学言或教师:保氏:古代执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两者同为教育之官。②抠衣趋隅:古代见到尊长应有的礼貌,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          秀:优秀
B.则有徒党                              景;大
C.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                 讽:劝告
D.而沾沾一得自                       矜:夸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洙泗,洙水与泗水本是古代的两条河流,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
B.束修,捆扎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学生初见教师时必先奉送的礼物,又名束脩,后世代称教师的酬金。
C.礼部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因由礼部主持考试,故有此称,又称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进士。
D.洛闽之学,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福建,故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故曰:“ 师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谓也。
(2)虽以国藩之不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4.根据文章最后两小节,概括曾国藩写作本文的目的。
2020-07-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行商陇蜀间,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冀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冀文惧,摈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就。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社生多习英吉利语,容调之曰:“诸君堪为贾人耳。”社生皆怒,欲殴之。广州大驵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寝

容既明习国史,学于冀文,复通晓《说文》部居。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满洲。自念语过浅露,就炳麟求修饰。炳麟曰:“感恒民当如是。”序而刻之。会虏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国学社教习吴朓。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朓,朓逸,遂名捕容、炳麟。容在狱,日就炳麟说经,亦时时讲佛典,炳麟以《因明入正理论》授之,曰:“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矣。”明年,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状。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内热溲膏。炳麟则告狱卒长,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诘朝日加已,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囚至微贱,凡病者皆令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瘐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能已著,顾予以热病常药,亦下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日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             排闼:排除阻碍
B.镜如惭,事中寝                       中寝:中止结束
C.广州大驵冯镜如                       大驵:商人买办
D.西人遇囚无状                          无状:无礼严苛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深得老师厚爱。
B.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同学一起怒搧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D.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意遥深。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2)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
4.概括第一段中邹容的为人特点。
2020-06-28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