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耶。

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走,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冬十二月,起兵于己吾。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文本二:

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逄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操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操,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操于是益得肆意矣。

(节选自《曹瞒传》)

文本三: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昊,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注:①喎:歪。②差:通“瘥”,病愈。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帝每称A操为能B犹有C此失D况臣E驽下F何能G必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洛阳北部尉”中的“除”是拜官授职,意谓解除旧职就任新职。
B.“会灵帝崩”中的“会”是适逢,恰逢的意思,与“会当凌绝顶”中的“会”不同。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中的“表”是指董卓向皇帝上表推荐曹操。
D.“始起兵于己吾”中的“始”是“才”的意思,与“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意思不同。
3.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曹操,从小聪敏机警,任性放纵;多谋善断,有远见,拒绝参加废帝图谋。
B.材料二中“败面喁口”的故事,情节生动,让人物自我表现,突显了少年曹操虚伪圆滑的形象。
C.材料三曹操才智过人,善于用兵,但也经历了磨难,可知举大业必冒危险,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
D.三篇选文为我们还原了曹操的性格、才智、谋略,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三篇选文都写到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袁,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B.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名表示礼貌。
C.谪,指贬官降职,文一“左迁”与文二“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均有此意。
D.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獨,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 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①阳晋,卫地。②亢父,齐邑。③獨(hè),通“吓”。④博关,关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大王之贤A与齐之强B天下C不能当D今乃西面E事秦F窃G为大王H羞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战略,与“连横”战略是相对的。
B.“以亡随后”与“安陵君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
C.“是群臣之计也”与“天下强国无齐者”(材料二)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赵入黾池”与“皆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国合纵而游说齐宣王,苏秦认为,齐国是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并且国力强大,齐国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
B.苏秦认为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却容易向秦国表示屈服。而齐国的情况不同,秦军虽想深入齐国但迟疑不敢前进,秦国不能危害齐国。
C.张仪为秦国策划连横而游说齐王,张仪说齐王只欣赏主张合纵政策的人的话,而不去考察实际情况,张仪还指出这些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D.张仪认为,秦国和楚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献出河间,他们与秦国交好;秦国马上就会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2)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5.苏秦游说齐宣王不“事秦”,张仪游说齐王“事秦”,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于悒。

(节选自《史记评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括出A锐卒B自搏C战D秦军E射杀F赵括G数十万之众H遂降秦I秦悉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成语“甘拜下风”“拜将封侯”中的“拜”词义都相同。
B.且,又,与列御寇《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中的“且”词义不相同。
C.阴,暗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中的“阴”词义不相同。
D.但,只,与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军功显著。他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凭勇武闻名诸侯,历经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曾率军打败过齐国和燕国。
B.廉颇颇有谋略。赵王不想与秦王会面,廉颇认为应该去,但在出发前,为断绝秦国奢望,他建议三十日未回就立太子为王。
C.廉颇屡遭取代。孝成王、悼襄王都误信了秦国的间谍,让赵括取代廉颇,导致长平之败;让乐乘取代廉颇,致使廉颇出走。
D.廉颇遭人嫉恨。廉颇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却被仇人郭开贿赂的使者诋毁,致使赵王误认为廉颇已年老,不再召他回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2)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5.《史记评林》是如何评价廉颇的?请简要概括。
2023-11-13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谖孟尝君①,习计会,为孟尝君收责②于薛。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③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贵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齐靖郭君田婴少子,袭其父职为齐相,封地在薛。②责:通“债”。③齐王:齐闵王。先王:指齐宣王,闵王之父。田婴相宣王,田文袭之为相,故云先王之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窃计B君C宫中积D珍宝E狗马实F外厩G美人H充下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客孟尝君”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两句中的“客”用法不同。
B.“孟尝君怪其疾也”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C.“孟尝君就国于薛”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D.“孟尝君顾谓冯谖”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熟悉会计业务,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他假托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孟尝君知道后不太高兴。
B.孟尝君罢相至薛,薛地百姓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夹道欢迎,孟尝君深受感动,由此看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
C.齐闵王借口罢免了孟尝君。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重聘孟尝君为相,为孟尝君的将来找好了退路。
D.冯谖大胆决断、深谋远虑,他为孟尝君所定的安身之计,使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5.冯谖为孟尝君设计的“三窟”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1-1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5.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辩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B.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C.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D.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拨/皆时之名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后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太庙,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C.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
D.铨选,选官制度。吏部主选文武官员。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有的由有关部门补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构富有文才,获得赏识。他从小聪明,学问渊博,文章雅典,凭文章入仕;他被贾居贞器重,贾居贞让儿子跟他学习;他写的诏书得到皇帝的欢心。
B.王构恪尽职守,主动担当。他为朝廷积极谋划;平反了一些冤案;他和卜忽木去办事,因故可能获罪,他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最终被朝廷免职。
C.王构积极议政,不惧权贵。有人上书主张搜刮民众,他和何荣祖极力反对,予以阻止;有人倚仗权贵作恶,百姓侧目而视,他把此事上报朝廷。
D.王构富有威望,引荐后生。他是三朝元老,熟悉一些事务,朝廷碰到大事都会向他咨询;他喜欢推荐贫寒之士,所推荐的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
(2)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
2023-11-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5.两则材料关于唐玄宗最终处死杨贵妃的原因的记载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1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元佑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作《易传》,未完,疾,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泣A受命B卒C以成书D然后E千载F之微言G焕然H可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B.“因试进士发策”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疾革”与“革故鼎新”(《水浒传》)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博闻强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B.苏轼因势利导,关爱百姓。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救灾济民。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精研学术。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涉猎儒释道典籍,基础坚实,终成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和教材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苏轼的学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10-2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少有才名。及天下乱,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荀彧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西迎天子。

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颍川郭嘉。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十七年冬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荀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B.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C.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D.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尘,蒙被尘土。文中比喻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遭受垢辱。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C.九锡,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有车马、服饰、乐器等。
D.生民,指百姓,相类似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黥面”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列举了奉迎汉献帝的好处,非常符合曹操的政治需要,达到从民望、服群雄、弘德义的目的。
B.荀彧不但精于计谋,而且明于知人,推贤进士,他择明主而投,并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这样的能人。
C.荀彧忠于汉室,劝迎天子,但在加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内心不合,被闲置不用,最终饮药而死。
D.荀彧不图赏赐,选择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司马光认为此观点是前人的言论加以修饰,不值得相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荀彧死后,人们为之感到可惜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