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
D.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2)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得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指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与“合纵”相对,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
B.九鼎,中国的代名词,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C.“守白马之津”的“津”和“风烟望五津”的“津”含义不同,前者指“渡口”,后者指“交通要道”。
D.车裂,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为五块,有时直接用五头牛或马来拉,所以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为秦国推行连横主张游说赵武灵王,首先将国书献给赵国的御史,然后当面向赵王阐明秦国立场,凸显事件的严肃性。
B.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只是一种借口。秦国以自己曾受赵国威胁为由胁迫赵王,根本目的是想让赵国接受连横之策,臣服于秦国。
C.张仪游说赵武灵王时说秦国已经派出三路大军围攻赵国,即让齐国军队驻扎在邯郸之东,韩、魏军队驻扎在黄河以南等。
D.面对不利的形势,赵武灵王托词奉阳君蒙蔽先王,自己较少参与国政,最终决定亲自朝见秦惠文王,并把河间之地割给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②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
2023-02-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元年秋八月,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轨大喜,遣其弟懋入贡,上以懋为大将军,命鸿胪少卿张俟德册拜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冬十一月乙巳,凉王李轨即皇帝位,改元安乐。

李轨吏部尚书梁硕有智略,轨常倚之,以为谋主。硕见诸胡浸盛,阴劝轨宜加防察,由是与户部尚书安修仁有隙。轨子仲琰尝诣硕,硕不为礼,乃与修仁共谮硕于轨,诬以谋反,轨鸩硕,杀之。有胡巫谓轨曰:“上帝当遣玉女自天而降。”轨信之,发民筑台,以候玉女,劳费甚广。河右饥,人相食,轨倾家财以赈之。不足,欲发仓粟,召群臣议之。曹珍等皆曰:“国以民为本,岂可爱仓粟而坐视其死乎?”谢统师等皆故隋官,心终不服,密与群胡为党,排轨故人,乃诟珍曰:“百姓饿者自是羸弱,勇壮之士终不至此。国家仓粟以备不虞,岂可散之以饲羸弱!仆射苟悦人情,不为国计,非忠臣也。”轨以为然,由是士民离怨。

二年春二月,张俟德至凉,李轨召其群臣廷议曰唐天子吾之从兄今已正位京邑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曹珍曰:“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称王称帝者,奚啻一人!唐帝关中,凉帝河右,固不相妨。且已为天子,奈何复自贬黜?必欲以小事大,请依萧詧事魏故事。”轨从之。戊戌,轨遣其尚书左丞邓晓入见,奉书称“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而不受官爵。帝怒,拘晓不遣,始议兴师讨之。上遣使与吐谷浑可汗伏允连和,使击李轨。

李轨将安修仁兄兴贵仕长安,表请说轨,谕以祸福,上乃遣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轨召其群臣廷议曰/唐天子吾之从兄/今已正位/京邑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
B.李轨召其群臣廷议曰/唐天子吾之从兄/今已正位京邑/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
C.李轨召其群臣廷议曰/唐天子吾之从兄/今已正位/京邑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
D.李轨召其群臣廷议曰/唐天子吾之从兄/今已正位京邑/一姓不可自争天下/吾欲去/帝号受其官爵/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同曾祖父而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平辈男性,即现在所称的堂弟。
B.乙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2个。前一位是甲辰,后一位是丙午,文中用来纪日。
C.吏部尚书: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D.河右:古代泛指黄河以东的地区,相当今天的山西,两汉时曾在此设“河东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轨十分高兴与高祖共同谋取秦陇之地,并派遣他的弟弟李懋到唐入贡,高祖任命李懋为大将军。
B.李轨看重并倚仗梁硕,常常让梁硕出谋划策。户部尚书安修仁因此憎恨梁硕并联合仲琰谋害梁硕。
C.李轨错信上天要派遣玉女降临的谶语,征发百姓,修筑高台,迎接玉女,花费了很多劳力和资财。
D.李轨听从曹珍的建议,认为在凉称帝不妨碍唐主关中,便不接受唐朝官爵。高祖大怒兴兵讨伐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珍等皆曰:“国以民为本,岂可爱仓粟而坐视其死乎?”
(2)乃诟珍曰:“百姓饿者自是羸弱,勇壮之士终不至此。”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文帝天嘉三年。齐主之为长广王也,清都和士开以善握槊、弹琵琶有宠,辟为开府行参军,及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四年,齐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有宠于齐主,齐主外朝视事,或在内宴赏,须臾之间,不得不与士开见,或累日不归,一日数入,或放还之后,俄顷即追,未至之间,连骑督趣。奸谄百端,宠爱日隆,前后赏赐,不可胜纪。每侍左右,言辞容止,极诸鄙亵,以夜继昼,无复君臣之礼。常谓帝曰:“自古帝王,尽为灰土,尧舜、桀纣,复何异?陛下宜及少壮,极意为乐,纵横行之,一日取快,可敌千年。国事尽付大臣,何虑不办,无为自勤约也。”帝大悦,三四日一视朝,书数字而已,略无所言,须臾罢入。帝使士开与胡后握槊,河南康献王高孝瑜谏曰:“皇后天下之母,岂可与臣下接手。”孝瑜又言:“赵郡王叡,其父死于非命,不可亲近。”由是叡及士开共谮之。士开言“孝瑜奢僭”,叡言“山东唯闻河南王,不闻有陛下”。帝由是忌之。孝瑜与尔朱御女言,帝闻之,大怒。夏六月庚申,顿饮孝瑜酒三十七杯。孝瑜体肥大,腰带十围,帝使左右娄子彦载以出,鸩之于车,至西华门,烦躁投水而绝。赠太尉、录尚书事。诸侯在宫中者,敢举声,唯河间王孝琬大哭而出。六年。齐著作郎祖珽有文学,多技艺,而疏率无行。又坐诈盗官粟三千石,鞭二百,配甲坊。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世祖为长广王,珽为胡桃油献之,因言“殿下有非常骨法,孝徵梦殿下乘龙上天”。王曰:“若然,当使兄大富贵。”及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迁散骑常侍。与和士开共为奸谄。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周灭齐》)


【注】①华林遍略,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一共六百二十卷,成书后广为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
B.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
C.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
D.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不与士开相见”与“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竟复何异”与“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竟”含义相同。
C.“孝瑜窃与尔朱御女言”与“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窃”含义相同。
D.“莫敢举声”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莫”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都人和士开由于擅长握槊游戏和弹琵琶而被北齐国主武成帝宠信,多次升迁官职;他阿谀逢迎,受到的赏赐不可胜数。
B.北齐国主武成帝对和士开宠信有加,上朝听政,抑或是在宫内饮宴赏玩,片刻工夫也不离开他,有时一连几天不让他回家。
C.和士开侍奉武成帝,言谈举止卑鄙下流,不顾君臣礼节,还劝说武成帝趁着年轻,纵情取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大臣处理。
D.河南康献王高孝瑜因劝谏武成帝处死和士开、远离赵郡王高叡,受到武成帝的猜疑,最终落得被下毒、投水而死的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大悦,三四日一视朝,书数字而已,略无所言,须臾罢入。
②又坐诈盗官粟三千石,鞭二百,配甲坊。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甲戍,明太祖起兵濠梁。初,入濠州,抵门,门者疑为谍,执见郭子兴。子兴奇其状貌,与语,大悦之,取为亲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辄胜。子兴故抚宿州马公女为已女,遂妻焉。军中威呼为朱公子。

九月,元丞相脱脱既破徐州,赵均用、彭早住帅余党奔濠,脱脱命贾鲁追围之。时子兴屈己下彭、赵,遂为所制。彭、赵据濠称王,一日,执子兴于狱,太祖曰:“吾受郭氏深恩,可不赴乎!”遂入子兴家。明日,彭、赵闻,释之。

十三年春,元将贾鲁死,围解,濠军士亦多折伤。太祖虽在甥馆,每有大志,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人,濠人徐达、汤和等皆往归焉。

定远张家堡有民兵号“驴牌寨”者,孤军乏食,欲来降,未决,太祖曰:“此机不可失也。”乃选骑士费聚等从行,至定远界,其营中遣二将出,大呼曰:“来者何为?”聚恐,请益人。太祖曰:“多人无益,滋之疑耳。”直前下马,渡水而往。其帅出见,太祖曰:“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帅许纳,请留物示信。太祖解佩囊与之,彼以牛脯为献,请诸军促装,且申密约。太祖还,留聚俟之。越三日,聚还报,曰:“事不谐矣,彼且欲他往。”太祖即率兵三百人抵营,诱执其帅。于是营兵焚旧垒,悉降。得壮士三千人。又招降秦把头,得八百余人。定远缪大亨以义兵二万屯横涧山,太祖命花云夜袭破之,亨举众降。

定远人冯国用与弟国胜率众归附。太祖奇之,曰:“尔被服若是,其儒生耶?顾定天下,计将安出?”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太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B.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C.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D.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月球恰好运行到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也指此时的月相。
B.太祖,作为帝王谥号使用,多指开国帝王,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
C.甥馆,《礼记》中称女婿为岳父的外甥,后来用此代指赘婿的住处或女婿家。
D.金陵,南京的古称,先后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兴见到太祖后,对其与众不同的形貌颇感惊奇,交谈之后,让他做自己的随从。
B.赵均用、彭早住等将郭子兴投进监狱,但太祖重情重义,依然前往郭子兴家中探望。
C.徐达、汤和等人受到太祖宏图大志的感召,在其回乡招募新军时,纷纷前往归附。
D.太祖征战张家堡、横涧山时,都是先诱执敌帅,再招降其兵,最终招降了超过两万的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日,聚还报,曰:“事不谐矣,彼且欲他往。”
(2)尔被服若是,其儒生耶?顾定天下,计将安出?
2022-03-0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B.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C.云青青兮欲(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D.栗森林兮层巅(栗:颤栗;惊:震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1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因其有才能、德行而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惜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5.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9-0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七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汉武帝)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已,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B.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C.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D.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的一种礼仪,以头叩地而拜;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B.遗诏,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如《出师表》中的“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C.六经,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著作。
D.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帝的临终嘱托,霍光说金日磾比自己更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金日磾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
B.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一向谨慎行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皇帝想纳他女儿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
C.有次皇帝病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大发雷霆,认为上官桀诅咒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于是将上官桀逮捕下狱。
D.司马光认为汉武帝与秦始皇有相似的一面,都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四处征讨,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2)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祖建隆元年,周恭帝宗训元年也。先是,周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上言,北汉会契丹兵入寇。至是年正月辛丑,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御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主少国疑,中外密有推戴匡胤之意,都下灌言: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惟内廷晏然不知。癸卯,大军继出。军校苗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指示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聚谋曰:主上幼弱,吾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卫李处耘具以事白匡胤弟供奉官都知匡义及归德掌书记赵普。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甲辰黎明,将士逼匡胤寝所,匡义、普入帐中白之。匡胤时被酒卧,欠伸徐起,将校已露刃列庭,曰: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匡胤未及对,黄袍已加身矣。众即罗拜呼万岁,掖之上马,还汴。匡胤揽辔曰:汝等贪富贵立我,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皆下马曰:愿受命!匡胤曰: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惊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陵;朝市府库,不得侵掠。用命,有重赏;违,不汝贳也。皆应曰:诺!遂肃队而行。乙巳,入汴。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谕意。时早朝未罢,闻变,范质执王溥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召百官至,晡时班定,犹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縠出诸袖中,遂用之。匡胤就廷,北面拜受;已,乃掖升殿,即皇帝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代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
B.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
C.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
D.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恭帝,多指谥号为恭的中国皇帝,但实际多为后朝给前朝末帝的谥号,略带贬义。
B.朔,为一月之始,农历每月的初一,也可指凌晨,清晨,和晦日的意思是一样的。
C.乙巳,干支之一,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为干支纪日,指的是乙巳日。
D.禅代,帝位的一种禅让和接替,文中赵匡胤的帝位接替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上报,北汉会合契丹举兵入侵;建隆元年,后周皇帝派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率兵马出兵应敌。
B.当时君主年幼,刚刚即位,民心怀疑恐惧不安宁,朝中内外都有秘密拥戴赵匡胤为天子的心思,苗训还假借天命为赵匡胤造势。
C.甲辰黎明,将领和士兵们逼近赵匡胤睡觉的处所,赵匡胤没有来得及应答,大家强行把黄袍披在他身上,并扶持赵匡胤回到京城。
D.赵匡胤召集百官准备在崇元殿接受禅让诏令,翰林承旨陶縠拿出了皇帝事先写好的禅让诏令,赵匡胤于是顺利登上了皇帝之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惟内廷晏然不知。
(2)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惊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陵。
2022-04-0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高三二模(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螫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螫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投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谐公于桓公而请获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境,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①公,鲁隐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②傅,围近。③麾,同“挥”,挥动旗帜。④不共,不恭。⑤西偏,西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B.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C.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庚辰,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B.“吾其能”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师出臧否”与“陟罚减否”(《出师表》两句中的“臧否”含义不同。
D.“齐于社圃”与“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齐、郑三国联合攻打许国,颍考叔攻城时,被子都用箭射而摔下死了,后来郑庄公让士兵拿出公猪、狗和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
B.君子认为郑庄公在对待许国这件事情上是合乎礼的:许国违背法度,郑庄公就讨伐他们;许国服罪了,郑庄公就宽恕他们。
C.鲁国大夫羽父想求得执政的官职,就请求杀掉鲁桓公,被鲁隐公回绝,鲁隐公打算把君位交还给鲁桓公,自己准备退休养老。
D.在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被郑国人俘虏,并被关在尹氏那里,鲁隐公通过割地来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钟巫之前祷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2)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5.《春秋》没有记载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的事情,也没有记载安葬隐公的事情,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